首页 > 大学导航 > 山东 > 山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的本质(合集4篇)

山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的本质(合集4篇)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的本质(合集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一】山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的本质

山东教师招聘考试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知多少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在感知运动阶段,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儿童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逐渐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

2.前运算阶段(2-7岁)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他们还不能很好的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感知、有情感、有人性,如儿童说”你踩在小草身上了,它会疼得哭“,即所谓的”泛灵论“,也成为”万物有灵论\"。

这一阶段儿童在思维方面存在自我中心的特点,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样,以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围绕着他转。皮亚杰把自我中心言语分成三类:①重复。为了发音的愉快而重复几个字或声音。②独白。儿童对自己说话,把自己的思想通过声音表达出来。③集体独白。儿童在多人面前大声地对自己说话,并不注意听者,听者的存在只是提供一种刺激,因此并不引起对话。

本阶段的儿童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他们的思维还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本阶段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守恒是指物体不论如其形态如何变化,其质量是恒定不变的.。但本阶段儿童由于受直觉知觉活动的影响还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思维存在集中化的特征。他们在做出判断时倾向于运用一种标准或维度,比如:长得多、密得多或高得多,还不能同时运用两个维度。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此外,本阶段儿童已经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能刻板地遵守规则,不敢改变。儿童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他们的思维开始逐渐地去集中化,能够学会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行一些逆向或互换的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16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这种能力一直持续到成年时期。本阶段中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采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够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

例题:在儿童群体中,每个儿童都热情的说着,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实质的相互作用或交谈。皮亚杰称之为( )。

A.角色扮演 B.集体的独白 C.泛灵论 D.平衡

答案:B。

【篇二】山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的本质

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儒术的起起落落

在众多考试过程中,不难发现儒家经典考查频率越发频繁,但是在历史长河中儒家经典也并非独占鳌头,也有起有落,在考试过程中我们就见到了这样的试题:

1.在历史上,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的是在( )。

A.汉代 B.唐代 C.元代 D.清代

2.在历史上,提倡“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的是在( )。

A.汉代 B.唐代 C.元代 D.清代

在这里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这两道题的答案的来历。

起:孔子从54岁离开鲁国开始,至68岁返回为止,周游列国整整,期间历经了卫、末、曹、郑、楚等诸侯国。孔子周游列国,实际他是带着政治理想实地考察的,虽然做官从政、大展宏图的理想未能实现,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却通过大量接触各国政要,广泛结交各类人士,深入了解了各诸侯国的政情民风,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阅历,进一步增长了知识,完善和深化了自己的理论学说,从而为建立儒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落:儒学自孔子开辟以来,先逢战国乱世,得不到统治者重视,秦王朝建立后,在法家“焚书坑儒”的打击下几遭覆灭,汉初又受到黄老思想的抑制。

起:汉武帝时期,董伸舒向汉武帝提出“独尊儒术”。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公孙弘也上书汉武帝,“劝学修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于是,汉武帝“详延天下方正博闻之士,成登诸朝峋”,“罢蹦百家,表彰六经”,完成了“独尊儒术”之大举。

自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以来,儒家经典已成为封建统治的法典,儒家思想已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学校学儒经,官吏皆儒生”,这种社会风气在两汉一直盛行。

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士族特权阶层的形成,加之连绵不断的战争,学校与选士虽然仍沿用儒家的经典,但就整个社会思潮而言,儒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衰微,取而代之的是"玄学清谈“之风。隋朝封建大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封建社会的分裂局面,这时儒术虽有复兴的趋势,但还没有全面贯彻儒术的精神。

起:隋朝统一以后,重用儒家,儒学有开始复兴的趋势。到了唐代,这种趋势继续发展,儒学的地位又显著地提高了。

唐高祖初定天下,即”颇好儒臣“,除设立儒学以外,又于武德二年(6)诏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于国子监,四时致祭,并广求他们的后代给以爵土。武德七年(624年)幸国子学,亲临释奠,引道士、沙门与博士杂相驳难。这样便开始形成了”学者慕响,儒教聿兴“的新局面。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不难看出两道题的答案。

1.在历史上,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的是在( )。

A.汉代 B.唐代 C.元代 D.清代

答案:A。

2.在历史上,提倡”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的是在( )。

A.汉代 B.唐代 C.元代 D.清代

答案:B。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在历史中学到更多的教育学知识。

责任编辑:郭爽

【篇三】山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的本质

山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的本质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的本质都是教育学部分考察的一个重点知识。本文在此对其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教育的本质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其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般考查的方式有两种:1.概念反选。①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③教育的本质属性是?2.案例反选。下列如属于教育活动的是?不属于教育活动的是?比较难的是关于案例类的反选,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现就这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提炼教育本质的三个关键词——有目的、培养人、社会活动。

1、有目的(≠无目的、无意识的、偶然、本能)

例:牛顿偶然被苹果砸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以及小孩吮吸或者抓握这些都不属于教育。

2、培养人(≠动物)例:鸭妈妈教小鸭子跳舞不属于教育。

3、社会活动(它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要素,缺一不可)例:自学不属于教育,因为不存在三要素相互影响。

所以要判断一种活动是否属于教育,必须同时满足这三个关键词,否则不能称之为教育。

以上便是有关教育的本质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在教师招聘考试备考过程中,各位考生可以结合以上的逻辑梳理来对其知识点进行熟练地把握。

最后,再次希望能对各位考生的备考能够有所帮助!

责任编辑:郭爽

【篇四】山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的本质

在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时,有一个非常容易丢分的混淆知识点,即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此类在教师招聘考试时主要考察客观题,难度不大,涉及的人物常常有杜威、斯宾塞和陶行知三人,今天带着大家简单的分析一下他们的理论学说。

1.斯宾塞的“教育准备生活说”

斯宾塞是19世纪后期英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准备生活说”的思想(也称为“教育预备说”)。他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教会他们运用一切能力,教育目的就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他提出:“为我们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而评判一门教育科目的唯一合理办法就是看它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

2.杜威的“教育适应生活说”

与斯宾塞不同,杜威反对将教育视为未来生活的准备。他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的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山:“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他认为,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未来生活做准备,必然要教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力,而忽视了儿童此时此刻的兴趣与需要,把儿童置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他主张“教育即生活”。

3.陶行知的“教育改造生活说”

陶行知师从杜威,他在晓庄师范学校从事乡村教育改造的实验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并以之指导教育和教学活动。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毕生所追求的,其内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核心思想,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有改造生活的功用。“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延伸,就是把学校与社会相沟通,以社会为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论的方法论,主张“在做上学”“在做上教”,认为“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强调“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因此,他主张“教育改造生活说”。

综上所述,杜威、斯宾塞和陶行知主张的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杜威:教育适应生活说;活动课程;教育是为儿童的现有生活做准备。

斯宾塞:教育准备生活说;学科课程;教育是为儿童的未来生活做准备。

陶行知:教育改造生活说;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可以改造生活。

责任编辑:郭爽

上一篇:山东省栖霞市公开招聘60名教师通知范文六篇

下一篇:山东2024年高考报名地点安排范文汇总三篇

1237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