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免费教案 > 生物教案 > 七年级生物教案汇编5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汇编5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生物教案汇编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生物教案1

一、课标要求:

通过资料分析和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使学生明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吸收才能被人体利用,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通过探究暴饮暴食引起消 化不良的原因的活动,指导学生尝试制订探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探究,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现象在学生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这一探究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暴食暴饮对健康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科学饮食的重要性,形成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本节重点为通过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为制订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的探究计划。

四、设计思路:

第1课时:授之以鱼,不如 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单纯的几点生物学知识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生物学才是我们的工作重点。阅读、思考、分析是学习的基本方法。本课将着重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通过简单的谈话式教学拉近师生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分析问题,并辅以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了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另外,本课将以拟人的手法描述食物在人体的旅行,并结合学生的创作表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课时:新课程倡导学生主体性教学,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引导作用,而不是灌输,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体验整个学习过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这一特征。探究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是教材中的第四个探究,重在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提示制定探究计划,学生需通过讨论,确定探究主题、探究方法、材料用具、实施步骤等。

五、活动设计:

第1课时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及说明

创造情境,引入课题

1、 温故而知新。

2、提出问题:合理的膳食能提供人体一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但做到膳食合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就一定能为人体所用吗?

3、出示课题。 小组讨论、交流

得出结论:

还需要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1、 1、关于消化和吸收学生并不陌生,所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能得出结论。

2、 营养的全面固然重要,但人体是否能消化和吸收才是关键。

3、 既巩固了上一堂课的知识又引出了课题,一举两得。

认识人体的消化道 1、食物在人体内旅行都经过哪些地方?是不是都留在了人体内?

2、播放食物在消化道旅行的flash动画。

3、引导学生看图。 1、看flash动画。

2、对照课本P60页图3-5找到并记住消化道的组成 1、提到食物,学生很容易想到嘴和胃,干脆就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道。

2、动画直观、有趣,感官刺激强,有利于学生对消化道组成的了解。

为什么要消化 1、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2、提出问题:

(1)是不是所有的营养物质都能被直接吸收?

(2)哪些营养物质不能被直接吸收?

(3)它们是些什么样的物质?

(4)什么样的营养物质能够被直接吸收? 1、阅读课本P59页相关内容。

2、思考问题。

3、回答。 1、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明确食物需要被消化的原因。

怎样消化 1、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59页图3-4理解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

2、提出问题:

(1)这些营养物质被 什么分解?

(2)食物为什么要经过牙齿的咀嚼?

(3)消化可以分为几个过程?

(4)消化液是在哪儿产生的?

3、引导学生看图3-5了解人体的消化腺并建立消化系统的概念。

4、引导学生分析图3-7了解食物消化的过程和最终产物。

5、食物消化的主要 场所在哪儿? 1

吸收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63页内容,了解营养吸收的过程。

2、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哪儿? 阅读和交流 让学生先了解小肠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以激发学生探究小肠结构的热情。

探究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1、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2、资料:体小肠大约长5-7米,直径约3厘米,以此可计算出小肠的外表面积大约是0、67平方米,然而小肠的内表面积则有200平方米以上。

3、组织学生观察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的结构图。

4、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5、组织学生总结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

小肠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皱襞表面的细小突起),有何意义?

6、讨论:小肠绒毛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

7、交流、总结:

(1)吸收面积大(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2)具有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①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

1、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使学生了解皱襞和小肠绒毛能增加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总面积。

3、使学生理解小肠绒毛适于吸收的特点:

壁薄(有利于营养物质通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运输脂肪酸)

4、使学生加深对小肠适于 吸收的结构特点的认识。

小结与巩固

1、播放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的flash动画。

2、组织学生创作并表演食物的人体旅行。

3、看动画。

4、创作并表演食物的人体旅行。 通过看和创作表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拓展 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以什么样的启示呢? 学生思考并作答 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2课时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及说明

新课引入 设问:

1、人体的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哪些?

3、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

描述:

1、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有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器官,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和胰腺;

2、小肠很长,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 从学生较熟悉的已学知识入手,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易被学生接受。

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 用PowerPoint和Flash动画展示: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组织学生讨论:

1、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在什么部位开始被消化?最终被消化成的小分子分别是什么?

2、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哪里?它能吸收哪些营养物质?

3、消化道中还有哪些部位能吸收营养物质?又分别吸收哪些营养物质?

组织学生阅读、分析P63课文,设问: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分别是如何 被消化和吸收的?

观看后讨论、交流:

1、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在口腔、胃和小肠开始被消化,最终分别被消化成葡萄糖、氨基酸以及甘油和脂肪酸;

2、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小肠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3、胃和大肠也能吸收营养物质,胃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

甲、乙、丙三位学生分别扮演三 大营养物质,描述各自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全过程。

1、使学生认识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探究暴食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 人的消化系统由于各种因素 的影响,有时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

组织学生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得过哪些消化系统疾病呢?

青少年暴食暴饮常常会引起诸如消化不良这样的消化道疾病。

设问:暴食暴饮为什么会引起消化不良呢?

引出问题的探究

讨论 后交流:拉肚子、腹胀、腹痛、呕吐、胃炎、胃酸过多等。

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用身边事作为话题,学生参与热情高,主动性强。

指导学生查阅P67-68关于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和P69关于唾液、胆汁消化作用的介绍,分析为什么暴食暴饮会引起消化不良。 小组内讨论,尝试提出探究问题。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懂得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学习生物学,很重要的方法是动手实验,在动手实验中往往能学到知识,锻炼能力,而且能发现新的问题,发现问题后要展开讨论,提出可能的假设,再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又能解决问题,这样循序渐进,在做中学,学中做,不仅丰富知识,发展能力,而且开发了智力,获得了新发现。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习生物的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视频呈现:

1、马叮啉广告片段; 2、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对问题

作出假设。

对于问题作出如下假设:

1、暴食暴饮,过量食物影响了消化器官的功能;

2、暴食暴饮,过多的食物不能被有限的消化液全部消化;

3、暴食暴饮,消化液被大量食物冲淡,对食物的消化 作用减弱;

4、暴食暴饮,食物在口腔内未被充分研磨、混合;

5、暴食暴饮影响了胃的正常蠕动,食物未能与胃液充分混合。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评价学生的探究设计。

引导学生分组实施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糊的消化。

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问题:

1、各组设置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什么?

2、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淀粉糊都变蓝,什么原因?

3、如何充分利用好手边的实验器材和药品?

提出改进实验方法,重新设计实验,在全班交流,再次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进行全班交流。 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

提出如下较为合理的实验方案:

1、取4支试管 ,分别编号为A、B、C、D,各注入2ml淀粉糊;

2、用凉开水漱口后,用小烧杯收集唾液;

3、向A试管内滴加清水2ml,向B、C试管各滴加2ml唾液,向D试管滴加1ml唾液;

4、振荡,将4支试管同时放入约37℃水中恒温保存10min,同时取出4支试管冷却;

5、向4支试管中各加2滴碘液,观察4支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

A试管内溶液变成蓝色,B试管不变色,C试管变成淡蓝色,D试管不变色。

实验结论:唾液能消 化淀粉。唾液过少,或与食物没有充分搅拌,都会影响消化,也就证明了暴食暴饮会使食物不能与消 化液充分混合,消化液有限,不能消化过多的食物,从而引起消化不良。

课堂

小结、评价并补充:暴食暴饮后会出现头晕脑胀、精神恍惚、肠胃不适、胸闷气急、腹泻或便秘,严重的,会引起急性胃肠炎,甚至胃出血;大鱼大肉、大量饮酒会使肝胆超负荷运转,肝细胞加快代谢速度,胆汁分泌增加,造成肝功能损害,重症者可致人非命。研究发现,暴饮暴食后2小时,发生心脏病的危险几率增加4倍;发生腹泻时,老年人因大量丢失体液,全身血循环量减少,血液浓缩粘稠,流动缓慢,而引发脑动脉闭塞,脑血流中断,脑梗塞形成。一旦出现上述不良后果,也不必惊慌失措,症状重者应及时就医,进行正确处理,以防延误。

1、回顾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2、回顾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知识巩固,既体验了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又懂得了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常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七年级生物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两种传粉方式,能够举例说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识别风媒花和虫媒花,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可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也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教法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开花现象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所以讲述时要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知识,并要强调开花时花的各部分都已发育成熟,花被展开,花蕊显露出来。

对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可以先通过录像或实物,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有的学生误以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头上,也属于自花传粉。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自花传粉的概念,并指出凡是单性花都不可能进行自花传粉。

建议教师要求学生在异花传粉植物生长开花季节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要设置对照植株(即除未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况尽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看出人工辅助授粉的效果。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花的传粉方式;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

难点:对虫媒花和风媒花的观察和比较。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设计思想:

对于开花和传粉的概念,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一定准确,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对录像的观察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准确的理解,并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1、花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2、花的结构中哪些结构最重要?

组织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开花:

出示录像:展示花开的时期。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提问:1、你见过哪些植物的花?

2、植物的一生中能开几次花?

3、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一样?

4、有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开花?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各种植物一生中开花的次数是不一样的。一、二年生植物,生长几个月后就开花,一生中只开一次花。

2、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开花,一旦开花后,每年到时开花,一直到死亡。

3、环境中的温度和光照是影响开花的两个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长日照和高温才能开花,如莲;有的植物需高温暗光下才能开花,如晚香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温才能开花,如菊花、梅花等。各种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二)传粉:

讲解:“花开之后,雌蕊和雄蕊暴露出来,就要完成传粉的过程。那么传粉是指什么呢?花的传粉方式都一样吗?”

出示投影,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特点。

出示录像:介绍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

组织学生总结二者的区别。

总结:

1、自花传粉是指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异花传粉是指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2、异花传粉中包括昆虫传粉和风力传粉。

提问:请比较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哪一种更具有优势?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讲解:

从生物学意义来看,异花传粉植物后代有较强的生活力和适应性,而且植株强壮,开花多,结实丰富。从农业生产实践中知道,农作物实行自花传粉,后代表现不好。

异花传粉虽然产生活力强的后代,但当遇到不利的自然条件时,传粉没有保证或者其它原因造成授粉不均时,就需要人工辅助授粉。

出示人工授粉的挂图,讲解人工授粉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开花和传粉

一、开花:

1、开花的习性:

(1)一年生植物:生长一段时间就开花。

(2)二年生植物:生长到第二年开花。

(3)多年生植物:生长到一定年龄才开花。

2、影响开花的因素:光照、温度。

二、传粉:

1、自花传粉: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上。

2、异花传粉: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1)依靠昆虫传粉:虫媒花

(2)依靠风力传粉:风媒花

3、人工辅助传粉

探究活动

人工辅助授粉

实验目的:

1、认识人工辅助授粉在增产上的重要意义。

2、学会人工辅助授粉的基本操作方法。

材料用品:田间开花的向日葵、剪刀、纱布或绒布、厚马粪纸、棉花。

实验准备:

把马粪纸剪成大小与向日葵花盘相仿的圆形,在马粪纸上铺垫4~5厘米厚的棉花,中央铺得厚些,四周可铺得薄些,在棉絮上蒙纱布或绒布,缝制成凸形扑子,扑子后面再缝一个顶子,以便手握,也可用毛巾叠起代替扑子。

方法步骤:

1、当向日葵开花时,挑选晴朗的早晨(8-11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授粉前必须摘去分出的花枝,只留下主干上的花盘,以免营养分散。

2、左手托住花盘,右手持粉扑。把扑子紧贴在花盘上,象扑粉似的轻轻扑几下,让花粉落到柱头上。也可以两手将邻近的两个花盘拉拢,面对面扑粉似地进行授粉。

3、人工辅助授粉必须进行2-3次,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实验结果:

在同样的管理条件下,经过人工辅助授粉的植株比没有授粉的植株果实饱满、产量高。

不同的向日葵在不同的时间开花。同一株向日葵,花盘周围的花先开,中央的花迟开。因此人工辅助授粉必须连续进行2-3次。

七年级生物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根的功能和形态特点以及根系的类型。

2、知道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了解根的组成,培养学生对植物结构的观察能力和分辨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使学生建立起植物体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建议

一、本节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1、根的组成和根系的概念及根系的种类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根的形态主要由根的组成决定。只有分清根的组成,才能理解根系分类的标准,才能更好地了解根系的特点。

(2)根系的概念作为教学重点,原因有二。其一:根系是指,一棵植物生有的所有根的总和。它包括植物地下部分的所有根,也包括地上部分的根,如气生根、不定根等。其二:根系在土壤中分布应该是很广泛的,所占的体积应超过地上部分的体积(实际往往受地下环境的影响,而没有达到应有的体积),至少应该是相同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根系的支持和吸收的作用。

(3)根系的种类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因为:根系的种类可做为植物分类的一个依据,了解这一依据,对认清植物的属性是有帮助的。

2、须根系与不定根的关系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从以往的教学经验看,学生往往容易把须根系误说成"须根",或认为须根系主要是由"须根"组成的。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说明:主要由茎基部节上产生大量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叫须根系。也可比喻为:须根系中的根彼此间几乎没有粗细之分(与直根系相比),外观似胡须,故称之为须根系。强调:植物的根主要有三类,即主根(由胚根发育而成的根)、侧根(长在主根上的根)、不定根(长在茎、叶上的根),没有"须根"。

三、教法建议

由于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根的形态,所以必须通过大量的实物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感兴趣。所以本节课要充分利用实物和挂图,通过观察、对比、讨论和讲解进行教学。

由于主根、侧根的概念联系到种子萌发、种子的结构等内容,所以可以利用上节课种子萌发的实验材料,通过复习、巩固胚根的发育,过渡到主根、侧根的知识上。

上课之前,提早栽种一些容易长出不定根的枝条(如彩叶草、玻璃翠、柳树、天竺葵)和容易长出不定根的叶(海棠、落地生根),使其长出不定根,供上课时使用。

关于根系的实物可以临时采集一些具有直根系的植物(如小白菜、香菜)和具有须根系的植物(如葱),供学生观察。不过,在制作根系实物标本时,必须要注意根系的完整性,以免导致学生的误解。通过一棵较为完整的根系,不仅可以使学生直观的体会到直根系和须根系的特点,同时还可以明显地看到植株的根系要比地上部分发达,一般都大于主茎高度。由此再让学生联系高大的乔木,可以推想出它们的根系有多么庞大,从而有助于理解这节教材的中心问题:庞大的根系适于使植物体稳固地固定在一个地方,从土壤中吸收充足的水分和无机盐。

这一节的某些内容,要注意不能讲得绝对化。例如,课本里提到双子叶植物的根系大都是直根系,单子叶植物的根系大都是须根系,不能讲成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单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须根系,因为这是有例外的。

通过"实验十"和设计其他实验,探究根的向水、向肥、向地性。如果课时不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或通过课外小组活动,进行实验设计,并在以后的课上汇报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根的组成;根系的概念及种类

难点:须根系与不定根的关系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知识相对来讲都比较抽象,所以可以通过不同根的实物,让学生直观的学习根的组成和根系的特性,分析根的生长特性,并利用探究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提问:种子萌发时,哪部分最先发育出来?

2、组织学生回答。

3、组织学生分析根的功能。

4、总结,引入新的课题。

根有固定植物于土中,并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无论什么形态的根,它们的作用基本相同。根为什么能吸收水和无机盐?根的结构是怎样的?要想弄清这些问题,就要先了解根的形态。

二、讲授新课:

(一)根的形态:

1、组织学生观察课前准备好的根的实物样本,让学生认识主根、侧根和不定根的特征。

2、利用实物投影出示菜豆、小麦的根,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二类幼苗的根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

(2)二类幼苗的根主要是由什么种类的根组成的?

3、总结:

(1)主根是由胚根生长发育而成的根;侧根是在主根生长到一定长度时,在主根上生出的许多的分枝根;在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出的根为不定根。

(2)直根系:主根与侧根有明显的区别。

须根系:主要是由不定根组成。

(3)一般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单子叶植物的根系为须根系。可作为鉴别不同类型植物的依据之一。

(二)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

1、实物投影出示完整的根系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根系有向地生长的特性--向地性。根系地下分布的深度甚至可以超过地上主茎的高度。

2、提出问题:根系的这种特性与什么因素有关?

3、组织学生分析原因并设计有关探究根的生长与水的关系的实验。

4、讲解:

根除了具有向地性,还有向水性和向肥性。这样有利于根广泛的吸收营养物质。如果土壤中的水分、肥料不均匀,就会引起根系生长不均匀。所以在灌溉和施肥时,不仅要使水分和肥料在土壤中分布均匀,而且一次灌溉要浇透、施肥要深层,这样有利于根系的生长。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探究各种变态根的形态和功能

植物能适应不同的生活条件。根的形态发生变化,使它们具有了其他的功能。当我们走进大自然,潜心探索,就可以找到这样的具有各种功能的变态根。

(1)试找出具有下列功能的变态根的植物:

①贮藏根:

②气生根:

③呼吸根:

④支柱根:

⑤寄生根;

⑥着生在茎节上的根:

(2)试从以上变态根的结构和功能上,举例说明生物形态结构与其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

七年级生物教案4

教学目标

1.说出枝芽的主要结构以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2.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重点、难点)

3.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重点、难点)

4.知道保护森林和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课文内容。

(2)课前准备实验——茎的输导作用。(因为本地区已进入冬季,该实验需提前做好准备,即提前l一2d将冬青或其他木本植物枝条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关于茎的输导作用和年轮等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

(1)带有不同种类芽的枝条,锯成小段的三年生的无花果枝条,枝芽的结构和茎的结构挂图。

(2)准备实验用具,如放大镜等。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于茎的输导作用和年轮等方面的资料。

(4)制作枝芽各部分发育过程和形成层使茎加粗过程的课件。

教学过程(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读第68页题图——参天大树,思考问题:植物要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什么器官到达枝叶的?(茎)这说明茎具有什么功能?(输导功能)从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过程

(1)枝芽发育成茎

学生4人一组,自学第68页课文及图5—7枝芽的结构示意图。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鼓励与同学合作共同归纳枝芽的基本结构。要提出的问题有,主干和侧枝都是由什么发育而来?芽分为3种,各是什么?枝芽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将来的发育情况怎样?分析枝芽生长点的细胞特点是什么?按照经验它应该是什么组织?

引导学生观察枝叶展开过程的课件,利用动画形式表达芽的动态变化。

小组之间展开竞赛,每组提供枝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各一幅,请学生将枝芽的各部分结构与发育成枝条的部分用线相应的联起来,计入过程评分。

(二)茎的基本结构

学生四人一组,参照第69页图5-8茎的横切面结构示意图,观察三年生无花果枝条的小段。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得出结论。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到内由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四部分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树皮的外侧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内侧部分是什么?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2.木质部使植物茎很坚硬,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3.位于中央颜色较浅的是髓,其细胞比较大,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4.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结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是什么组织?

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木本植物茎不断加粗的过程,回答。

5.形成层的细胞分裂,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所以其作用是使茎怎样?

6.草本植物茎不能像木本植物那样逐年加粗,我们可以推断,它没有什么结构?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调查的资料,描述年轮形成的过程,发表意见,各小组互相补充。

小资料:请你算一算,据一位老护林员讲,一棵松树要生长30~40年,才能达到直径12cm,问每年约长多少?(0.3—0.4cm)。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感受,进一步明确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三)茎的输导作用

学生4人一组,参考以下提示,进行第70页实验功能——茎的输导

1.本实验目的是什么?

2.本实验器材有哪些?

3.实验中木本植物枝条如何处理?

4.从茎的横切面上看到染成红色的是什么形状?是茎的哪一部分?其中有什么结构?

5.从茎的纵切面上看到红色的是什么?

6.叶脉变红色,说明了什么问题?

7.该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巡回指导,提示观察部位,切割方向,组织讨论,鼓励与同学合作得出结论。

教师展示带有瘤状物的枝条,请有经验的学生介绍瘤状物形成的过程,分组讨论枝条形成瘤状物的原因,枝条产生瘤状物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韧皮部的筛管能输导有机物”。

小故事:明明的小表哥家有一片苹果园。秋天,他去苹果园玩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右图)苹果树干的树皮上都被切了一刀,这是怎么回事?明明去问小表哥,小表哥说了一席话,明明听得直点头,说:“科学种田真重要啊!”问在上面的故事里,小表哥怎样解释的?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枝芽的结构——茎的输导作用与爱护树木的感情。

四、作业

搜集有关植物茎具有支持、贮藏和生殖等功能的资料。

课后反思

本教案力求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主要突出了两点。

一是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教学过程中,穿插实物、图片、小资料、小故事等等。学生在每个学习单元中,乐此不疲,积极主动地思考、动手,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愿望。

二是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认识自然、爱护森林、保护环境和科学种田的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七年级生物教案5

教学目标

1、 能说出组织的概念,能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 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

4、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整意识;

3、学生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难以理解。

课前准备

1、 学生课前准备:教材、笔记本

2、 教学器材:大屏幕投影、电脑、显微镜、四种组织的永久切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师:我们已经知道,植物、动物和人体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细胞通过分裂可以增加数量。但亿万个细胞简单地堆砌起来是不能成为生物体的,因为生物体具有严整的结构体系,只有当生物体的各种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时,才能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它们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呢?今天我们就以人体为例来讲解“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板书]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二、分小组讨论预习提纲、并看教材预习

师:请同学们看书预习,并分组讨论预习提纲各题:

①动物和人体的生长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它是什么细胞?它经过怎样的变化成为多个细胞?

②什么是组织?它是怎样形成的?人体有哪四种组织?分别有何功能?

③什么是器官?

④什么是系统?八大系统怎样构成人体?

生:看书预习并讨论回答。(略)

三、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解答

师:①动物和人体的生长发育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就是受精卵,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在人的胚胎发育早期,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都很相似,并且都具有分裂能力。后来,除了一小部分细胞仍然保持着分裂能力以外,大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在发育过程中,这些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逐渐出现了差异,最后形成了具有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各种细胞。这种由一般到特殊,由相同到不同的细胞变化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师:②受精卵分裂形成一群细胞,然后这些细胞在形态、结构上发生变化———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tissue)。(见书P63图Ⅱ—15“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板书]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师: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是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为什么要分化形成四种组织呢?它们分别具有什么功能呢?

生:讨论回答。(略)

师:②′(讲解四种组织的特点及功能。)(见书P62、63)

师:③不同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organ)。

[板书]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师:例如,见书第64页图Ⅱ—16、17、18。

师:如果你的皮肤不慎被划破,会疼、会流血。这说明皮肤中可能含有哪些组织?

生:讨论回答。(略)

师:④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system)。

[板书]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师:例如,见书第64页图Ⅱ—19“消化系统”。

人体由八大系统,它们分别是: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

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四、总结与笔记上,并用大屏幕投影展示

五、通过实践来验证我们所学

实验4 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见书P62)

1、 目的要求:

⑴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

⑵认识、区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材料用具: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显微镜。

3、方法步骤:见书P62(略)

[作业]见报告册P11《实验4 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

上一篇:生物教案范文(精选八篇)

下一篇:2023年八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精选四篇

1237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