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摘博览 > 名词解释 > 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

宫廷(儿童)教育:宫廷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

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

[智库|专题]。宫廷儿童教育,

主要介绍以太子、王子为对象的教育。宫廷的儿童教育有独特的意义、内容和形式,主要体现在保傅教育制度上。

保傅制度:是古代宫廷教育制度之一,指宫廷专门选出贵族和官僚大臣中的出类拔萃的男子,负责对太子、王子们的道德、知识、身体训练,即为保傅制度。师、保、傅,分太师、太保、太傅和少师、少保、少傅,统称三公和三少。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太保的责任主要是保证太子日常生活举止合乎规范,生活要有规律,要负责太子身体的安全与健康;太傅,从道德和政治方面教育和训练太子;太师,负责太子的学业,还要教太子懂得管理国家、统治百姓的道术。

三母制度:是古代宫廷教育制度之一,在宫廷内,挑选符合条件的女子承担保育和教导太子、王子的职责。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子师主要负责对太子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慈母要根据太子的需要,供给衣食和其他所需;保母负责安置料理睡眠。

《颜氏家训》: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其著作《颜氏家训》中,这部书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颜氏家训》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也是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颜氏家训》内容全面、系统。全书共七卷二十篇,内容涉及了胎教、教子、迁善、道德情操、勉学、练习技艺等家庭教育问题,也涉及了其他更广泛的教育问题。就学前教育而言,这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婴幼儿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和方法。《颜氏家训》影响广泛,流传久远,是我国保存下来最早的、影响最大的一部家教著作。书中所反映的儿童早期教育思想、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等,至今仍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眼前事:在教育内容上,朱熹提出,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是就儿童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眼前事”去教他们,就教者而言,是“教事”,就孩子而言是“学其事”。他认为学必自近者易者始,并认为学问之道只就眼前日用的开始,初学应给以简单容易的内容。儿童主要是学习眼前日用之事。

《小学》:为便于儿童学“眼前事”,朱熹与刘子橙编撰《小学》一书。该书将大量古今圣贤的“嘉言懿行”汇集起来,贯彻对儿童多用正面教育的原则,希望用这些古人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言行,教育和诱导儿童行“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学“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全书共六卷,分内外篇,内篇有《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有《嘉言》、《善行》

,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包括刻苦学习、忠君、孝宗、事长、守节等德行方

面的格言、故事等,内容生动,通俗易懂,易于儿童接受。《小学》一书影响深远,在古代儿童家庭教育和蒙学中广为使用。

《童蒙须知》:朱熹编订的《童蒙须知》是他为儿童制定的习学“眼前事”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分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娟结、读书写字、杂细事宜等方面,对儿童的生活起居、读书学习、道德行为礼节都做了详细的规定。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该书对于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某些礼貌待人的道德规范,至今也不失其教育意义。

王守仁“自然教育论”:王守仁提倡教育儿童要顺其自然,他深刻形象的揭露了封建传统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束缚、压制儿童个性的弊端,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90年起施行。包括总则,幼儿园的招生、编班,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幼儿园的教育,幼儿园的园舍、设备,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幼儿园的经费,幼儿园与幼儿家庭,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及附则。《规程》规定了幼儿园的任务和性质,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等。《规程》的颁布,对加强幼儿园内部的科学管理,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无疑起着重要作用。

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是在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的基础上经过试行、修改而成的。

蒙养院制度: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其中,《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国第一个学期教育法规,其内容包括:①蒙养院的意义、对象:蒙养院招收“3岁以上至7岁之儿童”。充分肯定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作用,指出了它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说明了设置蒙养院,是作为教育学前儿童的专门机构。②蒙养院的设置:蒙养院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③蒙养院的保教要旨:蒙养院对儿童的教育,包含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的内容,在教育原则上,提出了应该照顾儿童情性及心理特点,指出教育要量力适度,还要利用榜样的教育作用。④蒙养院课程:游戏、歌谣、谈话、手技。⑤蒙养院保姆的来源与培训:蒙养院内教师称“保姆”,保姆由乳媪和节妇训练而成。⑥蒙养院实行“蒙养家教合一”。⑦执教者母亲或保姆所接受的训练是封建纲常名教。武昌蒙养

院(或湖北幼稚园):武昌蒙养院是中国最早创立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

1903年秋,湖北巡抚端方在武昌创办了幼稚园,也叫湖北幼稚园,癸卯学制颁布后湖北幼稚园改名为武昌蒙养院。湖北幼稚园曾附设女子学堂,这是中国幼稚师范的萌芽。湖北幼稚园的教员主要由日本人担任。当时聘请了户野美知慧等三名日本保姆。户野美知慧是日本来华的最早的幼教工作者。她拟定了《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规定幼稚园“重养不重学”的原则。保育幼儿包括发展身体、开发智识,培养行为习惯三个方面。该章程规定课程有:行仪、训话、幼稚园语、日语、手技、唱歌、游嬉七项。

康有为公养公育思想:“公养”、“公育”是康有为的理想教育制度,体现在《大同书》中。打破一切界线,实现政治改革的关键,是“去家界”。他设计了一个从胎教到大学的“公养”、“公教”的理想教育制度。儿童从胎教到20岁的全部教育由公立政府负责,全社会的人都有权接受这一完整的教育。康有为提出的“公养”、“公教”的教育思想,是一个终身教育计划,贫富平等,男女平等,前后相接,二十年一贯制。这不但在当时,而且在今天也是无法实现的,但它却有鲜明

的反封建性和民主性,是进步的。

蒙养园制度: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称“壬子学制”,与“壬子学制”结合,成“壬子癸丑学制”。按“壬子癸丑”学制的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为蒙养园。蒙养园是学制体系上的教育机构,但与大学院一样,不占学制年限,并未单独成为学制系统中的一级。蒙养园附属在小学和女子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内,已纳入到真正教育机构之中,这也是学前教育地位提高了的标志。

幼稚园制度:1992年11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又称“壬戌学制”或称“新学制”。这个学制规定的学前教育,在小学下设幼稚园,“幼稚园收受六岁以下之儿童”,并把幼稚园正式列入学校系统,改变了以前蒙养院和蒙养园在学之中没有独立地位的状况,确定了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地位。

《幼稚园课程标准》:1929年9月《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拟定完成,1932年10月由教育部正式公布,称《幼稚园课程标准》,1936年又曾修正。这个“标准”,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幼稚园课程标准》分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关于幼稚教育总目标,“标准”指出:增进幼稚儿童身心的健康。“标准”的第二部分是七项范围,规定的幼稚园的课程有:音乐、故事和儿歌、游

戏、社会和常识、工作、静息、餐点,共七项。“标准”的第三部分是教

育方法要点,主要内容:规定幼稚园七项课程,应打成一片,于实际实施时,无所谓科目,教师是儿童活动中的引导者。《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它是由我国的专家和学者在总结自己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西方教育方法,因此,它既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洋为中用的精神,这个“标准”具有中国化、科学化的特点,推动学前教育向中国化、科学化方向发展。这个课程标准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社会背景下,存在一点封建主义的余毒和西方教会的影响是难免的。

南京鼓楼幼稚园:是一所实验性质的幼稚园,陈鹤琴创办于1923年春。该园以研究幼儿心理与教育为中心。开创了大学进行幼儿教育的实践研究活动。该园的实践活动是多方面的,包括课程实验、行为习惯的培养、技能学习、幼稚生生活历的安排、幼稚园设备等。实验总结了九项课程,有:音乐、游戏、工作、常识、故事、读法、数法、餐点、静息。通过对儿童行为习惯的探索,总结出了对儿童进行卫生习惯、做人习惯等方面的训练内容。在技能训练方面,总结出了生活技能、游戏运动技能、表达思想的技能和日常常识等的内容。在幼稚生生活历方面,总结了入院儿童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的生活历。它的实验经验和出版物在全国颇有影响。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创办人陶行知于1927年创办。该园的办园宗旨为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招收贫苦农民孩子。该园结合农村实际,确定保教内容,选取教学材料,草订幼儿生活纲要。在教学方法上继续试验“设计组织”的方法,尤其注意:①户外生活多,室内生活少;②注意卫生;③注意读法;④看护极小的儿童。燕子矶幼稚园在幼稚师范教育上曽做过一些实验,那就是用艺友制的方法训练艺友成为幼稚园教师。

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师范学院,陈鹤琴于1940年创立。

该校的办学宗旨有三:一是培养幼稚园的师资与造就幼稚教育的人才;二是开展幼稚教育的理论和教材教法方面的实验研究;三是进行陈鹤琴创立的活教育理论的实验。课程设置,在1937年教育部颁定的三年制幼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有所修改。从课程内容看,可以分为精神训练、基本训练和专业训练三项。增加人生心理一科,是其创造。教材和教学方法强调尽量与小学实际、幼稚园实际相联系,教学方法强调以“做”为中心,采用陈鹤琴提出的“做中学、做中

教、做中求进步”的方法。在训导工作方面,是要培养学生不厌不倦的

态度和敬业、乐群、专业、创造的精神,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1934年苏区的《托儿所组织条例》:苏区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于1934年2月颁布托儿所组织条例。它是红色政权颁布的第一部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条例》对组织托儿所的目的、儿童入托的条件,托儿所的上级领导领导机构,托儿所的班额,保教人员的编制及标准,环境,设备,经费,托儿所的管理,保教人员的职责,托儿所的作息时间等事项作了详细的规定。《条例》的颁布开创了苏区的托儿所制度。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为抢救民族后代,培育无家可归的难童健康成长为抗日建国之力量,经中国共产党联合各党派和各界知名人士发起,于1938年3月10日在武汉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该组织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宋美龄为理事长,李德全为副理事长。战时儿童保育工作把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儿童培养成追求真理、手脑并用、自觉工作、反抗侵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抗日战争中是个有卓越贡献和深远第一文库网影响的团体。

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老区的保育院制度):为了更好地开展保育儿童的工作,1941年一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实行儿童的保育列为中心工作。同年又颁发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决定》的主要内容有;建立管理(保育行政)组织,保育人员的训练,建所的具体条件,此外《决定》还对孕母,产妇的保健待遇,保姆的待遇等做了十分具体的规定。《决定》是继《托儿所组织条例》之后老区又一重要的学前教育法规文件,它对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学前教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2月,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的重要文章。他在批判封建主义教育宗旨的基础上,根据资产阶级的需要,为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它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为中国资产阶级创建新教育体制提供了思想武器。

尚自然展个性:1918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讲话《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在他看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蔡元培这种崇尚自然、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的主张,也是学前教育领域内批

判封建儿童观的思想武器。

行为课程:这是我国现代著名幼教专家张雪门提出的一套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可见,生活和实际行为是行为课程的两大要素。首先,他认为这种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他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想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他认为行为课程应注意实际行为,并把生活和行动看做相互联系的整体。

幼稚园新大陆:陶行知针对当时幼稚园只能建在大城市,在富人集中的地方等弊端,指出幼儿教育最应该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工人和农民,最应该办幼稚园的地方是工厂和农村。工厂和农村是幼稚园的新大陆,他坚持幼儿教育要为工人和农民而服务的方向。他号召应该开展一个幼稚园下厂下乡的运动。

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体现了他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基本哲学思想。“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中心——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所有问题都是从生活中发出来的。”教学做是要解决传统教育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问题。在教学做三者中,他强调做是中心,又强调行是知识的源泉,强调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不能分开。

幼稚园三种大病:陶行知指出旧时的学前教育失去了幼稚教育造就国民后代的意义。当时的幼稚园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必须纠正和扭转幼稚园之三大弊病,就必须把幼稚园改造成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

资料大全

《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http://www.lp1901.com)。

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

艺友制:师范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在幼稚师范教育方面,其特点是它运用了艺惊、艺友制培养幼教师资。艺友制便是学生与有经验的教师交朋友,在实践中学习当教师,方法是边干边学。艺友制的幼稚师范教育,最大的特点也是优点,是学生在幼稚园中实地学习,克服了师范教育脱离实际的现象。是在不可能迅速建立大批师范学校的情况下,亦能培养有质量的师资。节省时间,一年半到两年结业,缩短幼师3年的毕业期限。

活教育理论:陈鹤琴1940年在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是开始提出“活教育”思想。活教育,其表述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1947年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的理论体系。针对陶行知揭露旧教育的情形“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决心使这种腐败的死教育变为活教育。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

以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等。

整个教学法:陈鹤琴提倡的“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得东西整个的,有系统的去教儿童学,因为儿童生活是整个的,教材也必然是整个的,互相连接不能四分五裂的。他并主张最好有一位老师去教,以体现整体性,而不致割裂。

五指活动:陈鹤琴指出,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心身的发展,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编制在儿童的生活上,五指活动的五个方面是;1健康活动2社会活动3科学活动4艺术活动5语言活动

元进行教学。

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这是张宗麟在30年代出版的《幼稚园的社会》一书中提出的关于幼稚园课程的一种主张,他认为幼稚园的课程应是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张宗麟认为社会化的课程有两个根据即儿童社会和成人社会。社会化的课程应包括的内容,他指出共有七类(1)关于衣食住行等(2)日常礼仪的演习(3)纪念日和节日的研究举行(4)身体各部的认识和简易卫生规律的实现(5)集会的演习。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有以下几点:(1)培养儿童具有互助与合作的精神

(2)培养儿童具有爱和怜的情感(3)培养儿童具有顾到别人的思想。

幼儿园: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命令公布施行《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产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学制。新学制规定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招收3周岁到7周岁的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并指出幼儿园应在有条件的城市首先建立,然后逐步推广。值此,自1922年壬戌学制定名,沿用了30年的“幼稚园”,从此改称为“幼儿园”。

《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1951年,中央教育部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这两个法规是吸取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经验,借鉴苏联学前教育理论,在苏联专家的直接指导下拟定的。《暂行规程》包括总则、学制、设置、领导、教养原则、教养活动项目等。《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的内容有: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要点;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共6科教育纲要。主要规定有:幼儿园的双重任务、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幼儿园的教养原则、幼儿园教养活动项目、幼儿园的对象与体制。《暂行规程》与《暂行纲要》的制定和试行,明确了幼儿园的双重任务和教养并重的方针,为全面改革旧教育,为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学前教育新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幼并采用单一原值,各项活动都围绕着单

儿园教育纲要》:1981年,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纲要》。包括幼儿

年龄特点与幼儿教育任务,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与要求,教育手段及教育注意事项等三大部分。《纲要》使幼儿园教育有章可循,起到了扰乱反正,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

《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9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1990年施行,举办幼儿园的基本条件和审批程序,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工作,幼儿园的行政事务,奖励与处罚及附则。此《条例》是在以往有关法规基础上形成的,是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

全(整)日制幼儿园:幼儿白天在园,晚上回家,一般在园时间少则6、7小时,多则11、12小时。城市幼儿园多数供应餐点和午睡,农村幼儿园则少数供应午餐和午睡。这是我国幼儿园的主要收托形式。

寄宿制幼儿园:幼儿昼夜在园,由幼儿园全面负责幼儿的食宿、医护、保教等,但每周由家长接

回1次或2次。主要招收部队、机关、工厂、学校等职工子女。

示范性幼儿园:这类幼儿园以教育部门办的为多,其任务是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科学管理、探索教育规律、总结推广经验等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并担负着辅导一般幼儿园的任务。

实验幼儿园: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许多省、市、区(县)成立实验幼儿园,其任务除同于示范园外,主要是实验研究教育改革中的新问题,这些幼儿园基本上都是教育部门办的,其他部门办的也有,如部队大军区、各兵种及妇联等。

乡(镇)中心幼儿园:这类幼儿园一般由乡(镇)政府为主举办的。其任务是对本乡(镇)各村幼儿园起示范带头、辅导促进作用。乡(镇)中心园是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和提高的核心力量,一般房舍、师资、设备等条件较好,教育质量也高于本乡村的幼儿园

《儿童权利公约》: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包括序言、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共56条。《公约》精神的4个基本原则是儿童最佳利益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的原则、无歧视原则。根据《公约》的精神,1990年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1991年,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上述两个文件,作出了庄严的承诺。

柏拉图的优生优育论:柏拉图从实现其理想国的目的考虑,在西方教育史上最先论述了优生优育的问题。他认为婚姻的目的是生育优秀的后代,而且只有25-55岁的健壮男子和22-40岁的健壮女子才能生育优秀的后代。为了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国家要统一设置育儿院,把认为优良的婴孩送入

该院由专人照管,用摇篮曲、儿歌对婴儿施加影响性教育;3岁后送入

附设在神庙里的国家儿童场,对儿童进行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性恶论:在中世纪基督教会地位独尊,并控制了精神、思想、文化,获得了对教育的垄断权。基督教会鼓吹儿童是带着“原罪”来到人世的,故生来性恶,人人必须历尽磨难,不断赎罪,以净化灵魂。为了得到未来天堂的幸福,人人都应当听从教会的训诫,常年敬畏上帝,实行禁欲;应当从幼年起就抑制儿童嬉戏欢闹、游戏娱乐的愿望,并严厉制止这类表现。受这种性恶论影响,在教育中体罚盛行,完全取消了体育。

预成论:一种沿袭自古代的儿童观,在中世纪与性恶论相互并存,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这种观点认为,新生婴儿是作为一个已经制造好了的小型成年人降生到世界上来的,从幼儿开始,儿童的身心和个性已经成年化了,儿童与成年人不应有重要的区别,这种观点否认了儿童与成人在身心特点上的差异,也否认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节律性和阶段性。受这种观点的影响,教育忽视了儿童身心的特点、爱好和需要,对儿童的要求整齐划一。方法简单粗暴。

《儿童教育论》: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吉乌斯的代表作。在该书中,他就胎教以及初生婴儿的健康和安全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主张成人教育儿童时,要经常赞扬儿童好的行为、宽容细小过失,既要严肃认真,又要充满赤诚和爱;指出父母的楷模是良好教育的首要条件;认为儿童从懂事起就应接受高尚的礼仪教育。这些教育思想重在通过对幼儿进行人道化、个性化的教育,把上层阶级的儿童培养成有才干、身体健壮而又品德高尚的新贵族和商人。

《幼儿教育论》:是人文主义教育家伊拉斯谟斯的代表作。在该书中,他主张儿童学习应注重通过游戏和故事。要注意体育、道德和知识教育,照顾到儿童由于天****好不同所引起的个性差异。认为影响儿童教育和身心发展的三个因素是自然、训练和练习。最主要的是训练。提出“事物先于文字”的口号,主张采用直观教具来改进教学。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从批判中世纪经院主义教育出发,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以此作为整个教育的一条指导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和“法则”来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倾向来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这一原则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局限,但与经院主义教育忽视儿童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的倾向是

针锋相对的。在当时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母育学校》: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幼儿教育专著。“母育学校”的意思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校,是“母亲膝前”教育的意思。在本书中,它论述了儿童的本质,提出了儿童是上帝最珍贵的恩赐,是任何事物不能与之比拟的宝物;论述了“怎样去发展儿童的健康和力量”;探讨了幼儿入学前准备工作问题,并提出有益的建议。

欧文的幼儿学校:幼儿学校是十九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欧文与1816年创办的,是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学校招收1-6岁的工人子女,重视幼儿智育、德育、舞蹈、音乐等教育。欧文的幼儿学校在学前教育史上占重要地位,为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开了先河。

“开发教育方法”:是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积极创办者维尔德斯平所提出的新的教育方法。他主张幼儿学校的教育应注意培养儿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获得独立知识的能力,因此提出了一套新的教育方法,即“开发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具体包括五个方面:激发好奇心、通过感官教学、从已知到未知、让孩子独立思考、教学和娱乐结合等。为了使这种方法得到实施,他还设计了“游戏场”、“阶梯教室”、“旋转秋千”、“教学柱”等系列教具,还编写了教材《发展课本》。免费幼儿园: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标志着福禄倍尔幼儿园运动在英国的普及和发展,幼儿园开始面向贫民和工人阶级。免费幼儿园由私人出资所创办,服务对象是贫民区劳苦大众的3~6岁幼儿。幼儿园采取免费或只收若干伙食费的办法,为这些孩子提供食品、衣服以及洗澡、休息、游戏的场所,按福禄倍尔幼儿园教育方针进行初步教学,以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免费幼儿园是英国现代保育学校的前身。

奥柏林的“编织学校”:是法国牧师奥柏林于1776年创设的保育所,在学前教育史上被看做是近代学前教育设施的萌芽。以3岁以上的幼儿和年幼的学童为对象,专门在农忙季节收容幼儿和学童,一周开放两次。该校有两名教师,一名指导手工技术,一名指导文化游戏,还挑选年龄大些的女孩做“助教”,学习都是游戏性或娱乐性的。在该校,教育比保育地位更重要。他把该校作为开发他的教区社会经济以及增进地区居民福利的重要手段,具有创新意义。

“母育学校”:1881年《费里教育法》是第一次使用“母育学校”名称,并沿用至今。“母育学校”是初等教育设施男女儿童共同接受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招收2-6岁的儿童,组成男女儿童混合编

制的班级,按年龄发展阶段编班。保育内容包括:初步道德教育,日常

生活实用知识,唱歌、绘画、书法、语言练习等基础知识,手工作业的训练,按年龄阶段进行身体锻炼。母育学校设施包括:保育室,游艺室,和游戏场。母育学校使用的教材包括:玩具和教学用具。法国的“母育学校”实现了法国教育的现代化。

巴乌利美保育所:是德国巴乌利美夫人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出于对贫穷的母亲们的深刻理解和对穷苦孩子们的健康的关心,于1802年建立的。这是德国最早的幼儿保育和教育设施。招收的对象是1~4岁半的农村孩子,从初夏开始到晚秋结束,每天保育时间很长。该保育所为幼儿们提供干净整洁的衣服和富有营养的食物,为幼儿们安排有规律的生活,鼓励进行户外活动,给孩子们讲授知识,进行道德教育等,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乌申斯基的“教育民族性原则”: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最重要的就是教育民族性原则。包括:俄国的教育不能简单的照抄照搬别国的教育制度,应该从本国的教育实际出发,制定完全符合本国、本民族特点的国民教育制度;继承俄罗斯民族的文化遗产,重视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教学。他强调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都应围绕民族性原则进行,乌申斯基的教育民族性原则对19世纪后半期俄国学前教育理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1876年,日本创办了第一所公共学前教育机构---东北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这是依据文部省大辅田中不二麑提出的建议开办的,是日本第一所国立幼儿园。文部省对幼儿园的目的、入学年龄、保育时间、保育科目和保育费用进行了规定,如该幼儿园入园年龄一般为3-6岁,大多是富豪显贵子女。幼儿园招收保姆实习生,设立保姆培训班,通过保育实践为学前教育机构培养师资。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是日本学前教育机构的先驱,也是明治维新后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一个重要基地。对此后幼儿园影响很大。

《教育漫画》:是17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的代表作,是继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本教育经典著作。本书中,洛克详细阐明了自己的教育观点,提出了绅士教育的思想体系。此书对当时英国上层社会子弟教育起了重要作用,后被译成法文和德文,对卢梭等人的教育观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白板说: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洛克提出的观点,反对天赋观念,极为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人的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观念出现在之前,人心只是一块“白板”。只有当儿童在自己生长的环境中不

断地从外界吸收经验而成长起来时,他的精神世界中才充满了各种观念,

而父母和教师就是使儿童的精神得以成长的决定者。儿童观念的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因此,教育在形成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爱弥儿——论教育》:1762年,卢梭发表了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论教育》,这部书是卢梭经过20年的思考,用了3年的时间写成的。卢梭通过对他所设想的教育对象“爱弥儿”进行教育的过程,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自然教育思想。该书激烈的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传统文化的腐败,反对戕害儿童自然本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提出了一套适应儿童天性自然发展的教育程序。

自然教育观: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一书中阐述的教育观点。卢梭反对在教育中压抑着儿童天性,干涉和限制儿童身心的自由发展,具有强烈的反封性,指出真正的教育应当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教育,即自然教育。他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独立自主性的自然(自由人)。在西方教育史上,卢梭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应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使人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的思想。

自然后果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所倡导的道德教育方法。他反对洛克那种“和儿童讲理论”的做法,反对进行道德说教,同时也反对实行体罚。他主张以儿童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去惩罚他,使儿童从自己的行为后果中得到自然教育。这种自然后果法有其积极合理的方面,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

斯坦兹孤儿院:1798年,瑞士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裴斯泰洛齐被资产阶级新政府派去担任斯坦兹孤儿院的管理和领导工作。斯坦兹孤儿院共收容80名5-10岁的儿童。由于裴斯泰洛齐对孩子抱有无限的希望,他以赤诚的爱温暖滋润孩子们的心,教孩子们懂得做人的尊严。因此他把孤儿院办成一个大家庭,努力探索合理的教育方法。他的学校教育家庭化,教育与生活劳动相结合,教育心里化等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原则,都在斯坦兹孤儿院的教育实验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要素教育:要素教育的理论是裴斯泰洛齐教育理论的精华所在,是他教学理论的核心。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过程必须从一些最简单的因素开始,逐渐转向复杂的因素。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要素,各育都能找到一定的最简单的要素作为实施教育的起点。体育和劳动教育的要素都是儿童身体关节的活动。道德教育最简单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然后扩展到对他人的爱、爱上帝、爱人类,上

升到“博爱”境界。智育的要素就是“对事物产生一种最初的印象”,即

对事物的形状、数目和名称三个基本点的印象。要素教育论的提出,说明裴斯泰洛齐已经看到了教学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集中体现了裴斯泰洛齐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在要素教育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初等教学法。

发生认识论:是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所谓“发展认识论”是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结构

理论,其探索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儿童出生后,认识是如何形成、发展的,受哪些因素所制约,其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先后出现的等问题。

教育性教学原则:是赫尔巴特在论述教学问题时提出的一个原则。他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步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这样,教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就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他说想不出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他也不承认有‘无教育的教学’。”在这里,赫尔巴特论述了教学同训育的关系,这也是他重视教学活动的原因。

恩物:“恩物”是福禄倍尔为幼儿设计的一系列玩具。这些玩具都是上帝恩赐给儿童用来发展儿童各方面能力的,是上帝恩赐物。福禄倍尔用“恩物”来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和创造性。训练他们手的活动技能,恩物通常有六种,“恩物”是福禄倍尔对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贡献,作为幼儿玩具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学前游戏班运动:是二战后产生的,由救济基金会发起、以为幼儿提供游戏场所为目标、以大城市为中心设立的的民间性质的学前教育机构。收容2-5岁幼儿,无自己独立设施,免费借用学校等房屋;在早晚活动,保育时间2-3小时,每班15-20人,每周2-3次;教师由孩子母亲自愿担任。幼儿教育设施不足时,担负起补缺救急的任务。一直保留至今,成为英国学前教育体系的补充

开端计划:美国联邦教育署于1965年提出的旨在实现幼儿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的一项重要计划。该计划要求对“处于困境者”家庭的子女进行“补偿教育”。具体做法:由联邦财政拨款,将贫困而缺乏文化条件的家庭的4~5岁的幼儿免费收容到公立小学特设的学前班。进行为期数目到一年的保育,为消除他们与其他儿童入学前形成的差异,一般对四岁儿童进行一年的长期课程教育,对5岁儿童进行为期8周的短期课程教育。该计划规模大,历时长,效果显著。

《儿童的世纪》:是1899年瑞典女作家爱伦?凯发表的有关儿童教育的著作。在书中,她庄严宣告,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要求了解儿童的性质,保存儿童的淳

朴天真。

教育即生长:是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一个观点。他认为,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就是说,教育是促进儿童本能生长的过程,即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就是促进儿童的本能生长。在此基础上,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思想。《蒙台梭利教学法》:1909年,蒙台梭利出版《适用幼儿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又译为《蒙台梭利教学法》)。该书总结了她在“儿童之家”的实践经验,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和方法。被译为20多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论:蒙特梭利强调感官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幼儿正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应加强适当的教育,不失不失时机地使感官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感官训练师形成认识能力的第一道大门。为此,她设计了一套符合儿童认识特点的“感官练习材料”对儿童进行了各种感官教育,促进了儿童智力的发展。但是,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方法有机械、呆板、枯燥、乏味倾向,不利

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克鲁普斯卡娅: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1917年出版了她的教育代表作《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此书是第一次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研究教育问题,全书的重点是论述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克鲁普斯卡娅非常重视学前教育,主持制定了发展学前教育的各种政策性文件,撰写了很多论述学前教育问题的文章。她为建立苏联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19世纪末美国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教育变革提出了要求。大批移民涌入美国。如何使移民子女美国化,成为了改革发展教育的当务之急。主要领导人是安娜?布莱恩和帕蒂?希尔,精神领袖是杜威。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强调研究儿童,注重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开展多方面实验活动,在实践中突破幼儿园闭关自守的局面,使幼儿园教育发展成为一种同小学紧密结合的新型机构。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是具有美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改革的开始,是20世纪上半期美国学前教育领域最重要的运动。

上一篇: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下一篇:生物药剂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

1237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