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园地 > 议论文 > 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九篇】

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九篇】

《问题》是美国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于1939年11月创作的诗歌。在该诗中,爱默生表达了他对当时教会形式主义的不满,揭示了教会的种种弊端。同时,他提出了通过大自然、通过心灵直觉感受神灵存在的神性原则,并倡导一种内在化的宗教或称作灵魂的宗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九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

受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因素影响,高校预算管理上存在问题如下:

(1)预算意识不强。对预算管理缺乏足够重视,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不够健全,预算编制工作不够认 真。特别是一些学校领导预算管理意识薄弱,布置预算工作不细不严。教学、科研、管理部门和教职员 工往往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被动接受财务部门下达的预算指标,甚至对预算编制工作不懂不问、敷衍了事,很少考虑部门实际预算效果和效率,导致学校预算缺乏精确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从实际操作来 看,不少学校未设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有关职能部门对预算编制工作满足于按规定上报交差,然后由 财务部门综合平衡汇总了事,对专项项目缺乏必要的项目调研、财务分析和科学论证,很容易造成项目 规划和资金供求相脱节。

(2)预算编制不全。随着高校多元化发展,高校资金来源趋向多元化,部分资金没有纳入学校统一 预算管理,没有体现全口径预算,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财务收支情况。如新高校会计制度 就要求基建并账处理,但目前高校多处于负债建校的发展阶段,很多支出资金来源于借款,很多部门预 算为体现收支平衡未包括基建预算;又如,学校后勤管理收入和未确定科研经费等其它收入日益增多, 往往都未统一纳入学校预算。以上这些情况,都导致预算不能全面反映学校的经济活动,不利于学校合 理有效配置资源,预算作用因此大打折扣。

(3 )预算精度不足。国库集中支付预算管理制度规定,预算数据编制需要明确到每个项目和明细科 目,而现实工作中往往做不到位。目前高校一般在上级下达预算编制通知后,才开始组织编制预算工作 会议,各部门往往在学校布置会议后才开始编制预算,7月份布置,8月初上报,时间紧,任务重,客观上 影响到编制工作的质量。由于高校的特殊性,编制工作开始时一般暑期已经开始,极易造成人员不齐、心思不稳,调研不细致、考虑不充分,极易导致预算编制精度不够、质量不高,给日后执行预算带来困难。

(4)预算执行不力。编制过程中的先天不足,必然导致预算执行中弹性过大,很容易导致编制和预 算脱节。一是目前高校普遍没有设立专门部门对预算执行实时动态监控管理,即使有也是流于形式,缺 乏实时动态监控。一些部门为完成当年预算突击花钱,造成资金极大浪费。二是缺乏绩效管理。高校 预算绩效评价是预算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在预算执行中缺乏有效的考核与激励 机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科学、规范和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而且缺乏配套的奖罚措施,导致预算管理 难以达到奖优罚劣的预期效果,难以达到监督控制规范管理的应有目的。

2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的对策

针对目前在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策如下:

(1)全部门参与,确保工作部署到位。首先,学校管理层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高校预算管理是一 项全员性工作,各级领导必须率先重视,树立长期规划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的意识,统筹规划,精心布置, 才能保证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的执行到位。其次,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全面动员,全员重视,充分调动 各部门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确保精心精细、不留死角。第三,要明确工作职责,建立 责任分工明确的预算管理体制,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各个环节的职责明确分别赋予不同的部门,引导 各部门、各员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预算基础工作,加强预算执行、规范使用,才能达到预算执行的 效率和效果。

(2)全口径预算,提高预算管理水平。高校编制预算要实行全口径预算,将学校收支预算、债务预 算、基金预算、政府采购预算、基本建设预算、科研预算和后勤服务收入预算等统一列入预算,实现部门 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才能全面反映学校的学校收支状况,统筹安排使用资金,提高 学校预算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当前,在预算编制时要着重把部门预算与校内预算合二为一, 根据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选择科学的预算方法;根据部门业务情况,科学合理编制项目预算,细化经济科 目,才能提高预算编制的可靠性,加大预算的可操作性。

(3 )全方位监控,强化预算执行刚性。在预算执行与控制环节,要积极推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 府集中采购制度,依靠制度的刚性推进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各部门要根据预算,随时控制预算支出进度 并规范使用。学校应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完善相应的监督制度,加强动态管理,对各部门的执行进度 和规范使用情况实施监控,保证预算执行进度,防止预算宽余、乱花钱和不合理的支出,并合理防范财务风险。

(4)全过程考评,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健全预算支出绩效考核和奖惩约束机制,在预算的分析与评 价环节应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及时对预算资金的流向和规范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 纠正,对预算执行结果及时进行分析。建立预算执行效果考评制度,对预算执行效率和效果进行严格考 核,将预算管理考核结果与高校各部门和员工的经济利益挂钩,以调动各部门和员工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才能切实避免资源浪费,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结束语

高校预算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保障。只有强化预算执行,健全预 算考核和评价制度,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持续提升预算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才能确保 高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篇二】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

高校体育社团是一种基于学生自身需要而自发组织的一种非盈利性体育组织,其最终目的是以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来实现高校体育社团价值的最大化,因而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应围绕社团活动的开展而设定,以使社团所涉及的人、财、物等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所以,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应落实到实处,以社团会员为本,以社团可持续化发展为基本点,明确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五大方面的管理要求。其一,计划是指高校体育社团在秉承章程或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就实制定出社团发展总体规划和详实具体的分活动计划。其二,关于组织,个人认为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社团的组织结构,清晰并完善社团的职能部门,形成稳定合理的内部关系;二是社团的活动组织,主要表现为开展方式、次数、场地器材、社团会员及工作人员的安排等。其三“,指挥”在宏观的层面上讲是高校相关领导对于该校体育社团发展的整体把控及规划,充当一个掌舵人的角色;在微观的层面上讲是一个社团的直接负责人或社团干部,以自身能力及可调动的种种资源来对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与分配。其四,“协调”是指在整个活动策划实施过程中,对于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统筹与调动,使得社团活动效果达到最优化。其五,社团的控制主要是指对于社团的管理监控,具体主要体现为经费保障、活动效果等多方面的调控。

3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缺乏“以会员为本”的理念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然后是安全需求。社团体育活动是一项具有潜在安全隐患的集体活动,由于学生自身锻炼方法不当等多方面原因而发生运动伤害的几率较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安全需求,安排指导教师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运动指导与帮助以保障学生的安全运动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调查显示,只有少数的学生社团有指导教师且经常指导,大部分的社团有指导教师但不经常指导。当会员在满足了自身的安全需求后,便会希望得到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学生依据自身需求与意愿进行社团活动的设计及组织实施,可以使得学生从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努力来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赞许,增强个人信心,进而达到在社团活动中自身价值的实现。然而据了解,社团活动的内容一般由体育教师或体育社团负责人来设定,由社团干部进行组织与实施,很少由学生自己依据自身意愿提出活动方案而组织活动,这就造成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起初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很高,然而随着对社团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参与度与积极主动性却大打折扣。社团活动的主体是作为会员的学生,缺乏学生积极性、参与度低的活动是不能取得很好活动效果的,当然也达不到社团活动开展的意义。

3.2管理模式不明,职责不清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主要有以下两种管理模式:一是有学校团委负责,下设学生社团联合会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二是由学校团委及体育部门共同负责。体育社团不同于其他类社团,在体育场地、器材、技术、竞赛等方面,更需要体育部的指导、支持与协助。由团委及体育部共同负责的`管理模式,容易因为两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协调不足而造成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出现。管理模式的不完善,甚至于是缺乏管理,对于体育社团的发展方向及活动组织都易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高校体育社团的未来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统一的管理模式。

3.3忽视社团的反馈与监督制度的建设

判断一个社团活动开展的好坏的依据主要来源于会员对于所参加社团活动的反馈、社团干部对于社团自身建设的总结与反思及学校相关领导对于该社团的认识与考核。然而,很多高校体育社团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较多注重活动的前期准备,而较少涉及活动后期的意见反馈和监督机制所带来的激励作用;较多沉迷于自身发展、固步自封,而缺乏与其他社团的交流与共同成长。从学生层面上讲,只有少数社团设立专门的会员意见反馈与监督渠道,更鲜少有社团会真正依据会员的意见而结合社团实际情况进行自我改进与完善。从社团负责人的层面上讲,社团负责人较多注重自己在任期间的短期成绩,而较少考虑到社团的长远计划。社团负责人的换届缺乏思想上的沟通,新上任的负责人多数推翻前任负责人制定的计划、目标和管理办法,造成社团发展和内部管理低层次的重复发展。从学校的层面上讲,很多高校没有制定专门的关于体育社团的监督和评比条例,使得社团在自身发展中没有活动依据及目标追求,忽视了评优、监督活动所能带来的社团之间的激励效应,各体育社团看不到其他同类社团的优缺点,无法相互学习与补足。

4建议

4.1注重激励机制、健全管理制度

学校相关部门应当制定体育社团评比标准,且依据这一标准,对校内各个体育社团进行评选,对于发展较好的社团给予一定的奖励等。注重激励机制,通过奖励等外在行为化为体育社团的内部动力。与此同时,完善社团相关的制度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规范社团申请成立的程序、每个社团按照章程的活动实施及建立专门的会员反馈意见的渠道等。

4.2做好社团干部的培训,强化指导教师的认识

社团干部作为社团骨干人员及活动组织管理者,应当加强自身领导能力及管理能力,提高自身认识,做好交替工作,加强沟通与交流,批判地继承前任负责人的工作计划与要求,避免重复劳动和多走弯路。与此同时,应当注重强化指导教师的正确认识,明确指导教师在社团活动的任务及要求,增强教师责任感,同时合理安排社团活动指导的时间与次数,使得学生能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颇有收益。

4.3加强宣传力度,扩大活动范围

学校相关部门及社团负责人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便利条件和学生群体广、信息传播快的特性,注重宣传,深化学生对体育社团的认知,便于学生有目的且有针对性的选择自身想要参加的体育社团,降低社团选择的盲目性。与此同时,增加与校外社团的交流机会,邀请校外社团到本校交流技术经验,亦可组织社团成员到校外参加比赛、交流。校内活动与校际交流双管齐下,使得体育社团多为人所知所熟。

【篇三】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

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

摘要:阐述了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工作的概念、意义及必要性,分析了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如何提升馆际互借工作的几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一直是图书馆界共同的愿望,而实现这个愿望的最佳途径是建立图书馆联盟。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于11月30 日正式成立的,旨在整合北京地区高等学校文献资源,实现信息共建共享的目标。

一.馆际互借工作的概念、意义及必要性

1.概念:馆际互借(Interlibrary Loan,Ill)是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指图书馆为了满足教学科研中重点读者的需求,在本馆缺少其所需图书的情况下,根据馆际互借制度、协议、办法和收费标准,借助其他图书馆的藏书资源的一种协作方式。

2.意义:现代图书馆已不再把实体馆藏拥有量作为衡量事业发展规模和效益的重要指标,而是将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能力和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的满足率作为衡量办馆效益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馆际互借工作是现代图书馆弥补馆藏资源不足、提高资源供给能力、最大程度满足读者文献信息需求的重要途径。这一服务方式历来受到各级各类图书馆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的重视。在新的文献信息传播交流模式下,图书馆加强和深化馆际互借工作显得更加富有现实意义。

3.必要性: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生源不断扩招,再加上许多图书馆加大对社会读者的开放及服务力度,读者群体日益增多,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无论是数量还是范围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随着书刊价格的持续上涨,各图书馆有限的购书经费能够获得的书刊越来越少。面对“供与求、藏与借”的矛盾,图书馆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单打独斗,必须走强强联手的道路,加强各图书馆之间的合作。通过开展馆际互借服务,才能有效解决这一困扰图书馆多年的矛盾。

二.馆际互借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使用率不高

BALIS馆际互借之所以从量上无法与文献传递相比(相差4倍多),一方面由于文献传递速度快,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实现,而馆际互借则需快递送达,所以很多读者更偏好文献传递;另一方面,除了与读者的阅读习惯有关以外,图书馆的馆际互借宣传力度不够也是馆际互借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各图书馆都采取各种方式使更多地读者注册,但是最终使用馆际互借的读者只占其中的一部门,这说明我们的宣传力度还是不够,大多数的读者还是对馆际互借工作的便利性不了解。

2.系统存在问题,功能不完善

馆际互借系统为外购的北京创迅未来公司的软件产品,该软件目前能够进行基本的业务处理,但是还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结算统计功能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2)支持多样的物流运送方式;(3)联合检索功能不完善,未能包含全休成员馆;(4)管理配置功能需要进一步增强。(5)在操作过程中,系统经常不稳定,数据显示不全面,使互借员无法及时看见读者借阅图书的各项信息。

3.人员不足,很多馆际互借员都是兼职工作

在人员保障方面,由于馆际互借服务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对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更高。现在BALIS各个成员的馆际互借员的配置参差不齐,有的成员馆配置了专职的馆际互借人员,有的成员馆由于紧张等问题让部分馆员兼职馆际互借业务;有的成员馆经常更换互借员,致使工作永远处在初级阶段。在馆际互借的业务流程和软件使用等问题上,各个成员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尽相同,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馆际互借的有效开展。

4.物流公司快递员耽误流通

物流是BALIS馆际互借服务当中的重要环节。管理中心就BALIS馆际互借物流运输事宜与“快递公司”正式签订了“物流运输合同”。通过物流公司取送图书,读者可以不出校门,就能得到外校的丰富馆藏资源。而各馆的互借员在工作时,对读者提出的申请做了及时的处理,而在等待快递员的同时往往是一催再催,快递员总是延误取件的时间,让很多读者觉得我们的服务还不到位,效率还有待提高。这是互借员非常困扰的事情,问题究竟是物流公司还是快递人员还有待考证。

三.馆际互借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BALIS馆际互借”服务,同时继续做好咨询及培训工作。在新生入学进行“入馆教育”时,向学生详细介绍本馆的服务形式,尤其是馆际互借形式,给读者讲解在当今信息爆炸的年代,由于图书馆购书经费不能与文献同步增长,任何一所图书馆都不可能收藏完全满足读者需要的文献,读者都有通过馆际互借获得自己所需文献资料的权利;各校图书馆应在图书馆检索室或外借处醒目标明本馆馆际互借服务处,并挂有专门介绍馆际互借的方法及规则的说明牌。

加强宣传有很多种方式,如:定期召开成员馆馆长会议;将馆际互借服务的内容及对读者的便利服务制作成宣传版或宣传册分发到各成员馆;对各成员馆的馆际互借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定期开展现场注册活动;组织读者调查问卷,了解读者更多地需求,使大家对这项工作更加重视,群策群力,共同出谋划策,并对被采纳的建议给以适当的奖励和宣传。

2.完善数据系统

只有完善的技术作为保障,才能够保证BALIS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的畅通。继续完善和改进软件系统功能,增强系统的实用性,能够方便为读者、馆际互借成员馆、馆际互借中心馆提供相应的管理和服务。

3.完善制度体系

资源共享需要有约束力的.制度作为保障,这种制度的制定可以参考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管理制度。包括资金的使用制度、联盟之间资源共享的管理制度等等。制度的制定要根据资源共享的实际情况,同时要保证制度的执行。

4.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馆际互借工作人员的收集、处理、传递信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图书馆馆际互借的满意率。因此,要求馆员具有更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知识结构,并能够熟练操作现代化管理工具,具备一定程度的信息整合能力和信息敏感度。在管理上要重视对馆员的信息技术培训,通过专业培训、继续教育、学术交流来提高馆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另外,馆际互借人员应该熟悉本馆的馆藏情况及网络数据库资源和检索方法,对读者提出的馆际互借请求能够准确快速地获取所需文献资源或帮助读者正确选择数据库资源,从而快速查找文献,满足读者需求。

四.结束语

馆际互借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文献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是高校办学和科研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不断开拓新的途径、开创新的服务模式、合理开发利用文献资源,图书馆的服务才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图书馆的服务价值和服务理念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赵晓晔.BALIS“馆际互借”的实践与发展[J].图书馆建设,(9):71-73

2.黄丽群,徐兰芬.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流通工作刍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8):192

3.卢丹,高小序.图书馆馆际互借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3):70

4.叶茂.常州大学图书馆馆际互借探讨.[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9):45

5.王亮.试论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J].理论研究,(12):109

【篇四】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

现今人才竞争愈加激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生的培养模式也愈加全面和完善,以求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高校体育社团是基于学生自身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活动载体,是高校体育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更是学生在学校正常体育教学之外的一种自我追求与完善。为了促使高校体育社团自身建设更加完善,其自身管理必须不断优化与改进,才能保障高校体育社团的可持续性发展。

1高校体育社团的特点分析

卢元镇先生认为体育社团具备民间性、非营利性、互益性和同类相聚性这四种性质[1].高校体育社团在秉承体育社团的一般特征时,更是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校内其它类型社团注重培养会员的社交、组织能力等,而体育社团在提高社员社交能力、运动能力的同时也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这是其他类型体育社团所不具备的特性。由于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开展具有一定安全隐患,且活动开展方式多种多样,所以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与其他类型的社团又有不同之处。现今高校体育社团蓬勃发展,然而体育社团活动的管理建设愈发满足不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其自身管理建设方面出现了滞后性,导致体育社团在高校中所具有的自身功能与价值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

2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的理论阐述

高校体育社团是一种基于学生自身需要而自发组织的一种非盈利性体育组织,其最终目的是以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来实现高校体育社团价值的最大化,因而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应围绕社团活动的开展而设定,以使社团所涉及的人、财、物等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2].所以,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应落实到实处,以社团会员为本,以社团可持续化发展为基本点,明确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五大方面的管理要求。

其一,计划是指高校体育社团在秉承章程或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就实制定出社团发展总体规划和详实具体的分活动计划。其二,关于组织,个人认为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社团的组织结构,清晰并完善社团的职能部门,形成稳定合理的内部关系;二是社团的活动组织,主要表现为开展方式、次数、场地器材、社团会员及工作人员的安排等。其三“,指挥”在宏观的层面上讲是高校相关领导对于该校体育社团发展的整体把控及规划,充当一个掌舵人的角色;在微观的层面上讲是一个社团的`直接负责人或社团干部,以自身能力及可调动的种种资源来对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与分配。其四,“协调”是指在整个活动策划实施过程中,对于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统筹与调动,使得社团活动效果达到最优化。其五,社团的控制主要是指对于社团的管理监控,具体主要体现为经费保障、活动效果等多方面的调控。

【篇五】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

现阶段,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中球类活动、游泳运动、体育舞蹈以及休闲体育等项目丰富多彩,学生们可以通过选课系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师,从而大幅提高了学生享受体育课堂的满意度。新时期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给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小康社会的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部分,高校体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就是在无形当中完善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也对高校体育教学践行生本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在积极地探索当中。

一、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现状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仍然在改革探索当中,距离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从师资方面分析,既要有教学能力又要有研究能力的双师型人才还是处于短缺状态,很多教师具有卓越的体育技能,但是在教学表达过程中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有将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学生特点的变化融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才能够切实实现全面深化改革以满足新时期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从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分析,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规模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质量三者之间的矛盾,问题的根源在于对传统教学管理制度没有根据时代的变化而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由于计划生育制度的实行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高校的学生人数处于波动状态,这对于体育教学课程的开设规模有直接影响,同时影响了体育教学管理制度。从高校体育教学形式方面分析,由于教师年龄结构的问题,很多教师沿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固然可以达成教学目标,但是结合当下生本教育的理念和发挥高校体育的育人功能方面来分析,教学方法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

二、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要点

1.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人员素质

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不止要提升其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专业素质,更要提升其综合素质。体育教学管理人员是这一工作开展的具体执行者,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居于关键位置,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定期培训、业务竞赛等方式对其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考核。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则需要将其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等作为重要考量标准,不断开拓管理人员视野,为其提供了解、接触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知识与工作的机会,不断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人员素质更加符合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

关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具体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对其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从而能深刻了解新时期下国家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进而能够在具体的工作中结合新时期的要求来进行教学管理工作。第二,加强对其的管理能力的培训,掌握扎实的管理学知识,尤其是教育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具体的培训工作,既可以邀请相关业内知名学者来讲座,也可以通过超星阅览器等资源来进行自学,从而能够让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专业化。第三,加强对体育专业技术的培训,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人员要兼有体育教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从而能够实现人性化管理,进而能够让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合理化。

2.完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改革工作的重要保障,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必须要正确处理在具体工作中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关系。

关于完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具体工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根据每年的招生计划和实际入学人数来调整高校体育的班额大小,从而能够协调运动场地和准备运动器材以及设施以适应教学需要,进而避免了体育课程运动器材紧缺而导致教学质量不达标。第二,根据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个人兴趣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的结构,最优的体育内容结构是将竞技体育项目套构在大学生体育教学项目当中。由于跳水等高技术运动项目开展对场地和学员的个人身体素质要求都非常高,所以不适合在高校开展;但是像游泳和艺术体操以及网球等教学项目完全可以在高校开展起来。第三,根据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和生源质量来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从而能够让学生在体能范围内提升自己的体育运动技能。关于教学质量的检验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进行,一方面可以有体育教研组对教师的课程内容设计进行专业角度的分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学习的满意度。第四,高校的体育馆和游泳馆等体育场所要免费或者低消费对学生开放,从而能够为学生的体育运动提供专业的环境,进而有利于学生将体育课堂上学习的技能在课下复习锻炼,最终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

3.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方法

为了能够充分保障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各项制度的顺利推行必须要在这一工作中建立起体育教学评估小组,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进行评估与监督。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制度规定了对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估,因此要将评估工作真正落实到位,并通过评估工作的开展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提供监督与帮助,推进“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工作的"开展,将教学质量评估的结果充分与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相结合。

关于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方法的具体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革新教学理念,坚持生本教育原则。新时期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主人翁的感觉,从而能够通过体育学习来提升其学习能力和自信心,与此同时让学生养成拼搏进取和自我超越的意识。第二,改革教学评价方法,构建多维度的评教系统。教学评价系统至少要由四个维度组成,即学生对任课体育教师的评价,体育教研组对体育教师课程安排的评价,社会对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评价,以及高中生对大学体育教学内容设计的评价,从而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第三,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美国和欧洲等国家的大学体育课程开展的方式与我国有较大差别,通过对其优秀教学案例的分析,能够对生本教育的切入点进行深入的思考,有利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要从高校教师综合素质、体育教学管理体制以及体育教学方法管理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提升高校教学综合素质有利于体育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功能的实现;建立健全体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各项体育活动的有序实施以便于管理活动的开展;优化体育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让体育教学技能与时俱进,从而能够更好地对新时期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进行教育。因此,相关的高校体育教学研究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要兼顾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管理技巧,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够全面深化体育教学管理改革,从而适应新时期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要求。

【篇六】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

3.1缺乏“以会员为本”的理念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然后是安全需求[3].

社团体育活动是一项具有潜在安全隐患的集体活动,由于学生自身锻炼方法不当等多方面原因而发生运动伤害的几率较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安全需求,安排指导教师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运动指导与帮助以保障学生的安全运动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调查显示,只有少数的学生社团有指导教师且经常指导,大部分的社团有指导教师但不经常指导[4].

当会员在满足了自身的安全需求后,便会希望得到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学生依据自身需求与意愿进行社团活动的设计及组织实施,可以使得学生从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努力来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赞许,增强个人信心,进而达到在社团活动中自身价值的实现。然而据了解,社团活动的内容一般由体育教师或体育社团负责人来设定,由社团干部进行组织与实施,很少由学生自己依据自身意愿提出活动方案而组织活动,这就造成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起初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很高,然而随着对社团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参与度与积极主动性却大打折扣。社团活动的主体是作为会员的学生,缺乏学生积极性、参与度低的活动是不能取得很好活动效果的,当然也达不到社团活动开展的意义。

3.2管理模式不明,职责不清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主要有以下两种管理模式:一是有学校团委负责,下设学生社团联合会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二是由学校团委及体育部门共同负责。体育社团不同于其他类社团,在体育场地、器材、技术、竞赛等方面,更需要体育部的指导、支持与协助[5].由团委及体育部共同负责的管理模式,容易因为两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协调不足而造成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出现。管理模式的不完善,甚至于是缺乏管理,对于体育社团的发展方向及活动组织都易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高校体育社团的未来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统一的管理模式。

3.3忽视社团的反馈与监督制度的建设

判断一个社团活动开展的好坏的依据主要来源于会员对于所参加社团活动的反馈、社团干部对于社团自身建设的总结与反思及学校相关领导对于该社团的认识与考核。然而,很多高校体育社团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较多注重活动的前期准备,而较少涉及活动后期的意见反馈和监督机制所带来的激励作用;较多沉迷于自身发展、固步自封,而缺乏与其他社团的交流与共同成长。从学生层面上讲,只有少数社团设立专门的会员意见反馈与监督渠道,更鲜少有社团会真正依据会员的意见而结合社团实际情况进行自我改进与完善。从社团负责人的层面上讲,社团负责人较多注重自己在任期间的短期成绩,而较少考虑到社团的长远计划。社团负责人的换届缺乏思想上的沟通,新上任的负责人多数推翻前任负责人制定的计划、目标和管理办法,造成社团发展和内部管理低层次的重复发展[6]

.从学校的层面上讲,很多高校没有制定专门的关于体育社团的监督和评比条例,使得社团在自身发展中没有活动依据及目标追求,忽视了评优、监督活动所能带来的社团之间的激励效应,各体育社团看不到其他同类社团的优缺点,无法相互学习与补足。

4建议

4.1注重激励机制、健全管理制度

学校相关部门应当制定体育社团评比标准,且依据这一标准,对校内各个体育社团进行评选,对于发展较好的社团给予一定的奖励等。注重激励机制,通过奖励等外在行为化为体育社团的内部动力。与此同时,完善社团相关的制度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规范社团申请成立的程序、每个社团按照章程的活动实施及建立专门的会员反馈意见的渠道等。

4.2做好社团干部的培训,强化指导教师的认识

社团干部作为社团骨干人员及活动组织管理者,应当加强自身领导能力及管理能力,提高自身认识,做好交替工作,加强沟通与交流,批判地继承前任负责人的工作计划与要求,避免重复劳动和多走弯路。与此同时,应当注重强化指导教师的正确认识,明确指导教师在社团活动的任务及要求,增强教师责任感,同时合理安排社团活动指导的时间与次数,使得学生能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颇有收益。

4.3加强宣传力度,扩大活动范围

学校相关部门及社团负责人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便利条件和学生群体广、信息传播快的特性,注重宣传,深化学生对体育社团的认知,便于学生有目的且有针对性的选择自身想要参加的体育社团,降低社团选择的盲目性。与此同时,增加与校外社团的交流机会,邀请校外社团到本校交流技术经验,亦可组织社团成员到校外参加比赛、交流[7].校内活动与校际交流双管齐下,使得体育社团多为人所知所熟。

参考文献:

[1]卢元镇。论中国体育社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1-7.

[2]一般管理理论.好搜百科.

[3]符路瑶。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向剑文。重庆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5):66-569

[5]崔树林,穆益林。大学生体育社团运作方式探索[J].体育学刊,(11):71-74.

[6]张智勇,王莹莹。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研究综述[J].科技创新导报,(12):244-245.

【篇七】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

1.1高校体育社团

高校社团是学生自主选择组成的组织,具有自发性,是一种利于学生发展的非营利性组织,成为了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生活非常丰富,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田径等,虽然是一种松散的组织,但学生参与到其中有很高的积极性,能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并确保良好的精神状态。高校体育社团具有自愿性质,为高校的重要组织形式。高校体育社团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文化的重要途径,满足高校学生的体育要求,对于推动体育文化生活有很现实的意义。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主要有提高身体素质、提升道德水平、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等。

(1)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体育社团作为支撑,而体育活动是基础,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额同时,能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体育活动能吸引学生参与进来,积极性提高,锻炼的意识也会不断的增强。

(2)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在不同的环境观念中,学生的运动技能需要体育活动为支撑,在体育社团中,为学生的运动训练打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体育社团的活动,尽可能的为联系提供场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技能。

(3)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体育社团活动的重要功能是改善学生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心理逐渐成熟,养成豁达、勇敢、勇于提高等性格,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展示自身的性格和优势,为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提供基础。

(4)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社团活动能促进学生的体育健康,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当前巨大的学业和就业压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难以得到保障,但可以的治疗很少见,体育活动在改善学生身心健康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体育社团是一种松散的组织集体,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时具有协作团结的精神,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社团中的个体要具备互助、团结、文明的道德,才能融入其中,学生会不自觉的养成良好的道德。

(6)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育社团不仅仅是体育活动,还涉及到体育知识、体育精神、技战术、裁判法则等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完善其知识结构。

1.2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园智育、德育、美育等一同构建了高校文化群,涵盖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如体育精神、体育竞技、体育历史等方面的文化,是学生文化培养的基础之一,具有时代的特点。在高校文化的建设中,并非只是需要传授专业知识,而是需要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方向思考,体育文化必然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支撑。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主要有构建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精神等方面。

(1)体育意识:体育文化能为学生的体育意识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文化是一种指引,学生受其影响,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体育意识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公平竞争、团队协作、集体荣誉、健体健美、技战术等,是维持学生良好状态的基础支撑。体育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道德水平等,作为现代化体育精神的一种构成,其作用不言而喻。

(2)体育精神:体育精神代表着公平、健康等积极元素,良好的体育精神是培养人才的必须,尤其是在当前的环境中,要经受住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培养学生公正、诚实的道德,体育精神无疑可以起到促进作用。高校体育团体活动需要体育精神加以规范,才能确保各个成员在公平、公正、诚实的环境中竞赛、锻炼。

(3)丰富学生的文化:高校教育不仅仅是围绕着学生的学术文化建设,而是要从多个方面着手,例如丰富学生的文化。体育文化是全球性的,具备正面积极的意义,体育文化能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我国高校学生的文化生活受外部的影响非常大,因而要寻求正面、积极的方式来进行引导,而体育文化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能丰富和充实学生的文化生活,树立良好的精神品质。

2体育社团与体育文化之间的关联

2.1体育社团丰富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容

高校体育社团的形式丰富多样,能吸引学生的`关注,体育社团成了学校社团建设的重要力量,以灵活多变的手段与组织形式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给校园文化注入了创新的动力。体育文化的建设要以体育活动为基础,而体育社团是将各种体育互动爱好者集结在一起,提供了体育活动的环境,因为体育社团丰富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2.2体育社团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管理制度的改进

高校体育文化的管理具有松散性,校园文化管理制度也是松散性的,体育社团的建设能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管理制度的改进。高校体育社团的内容丰富多彩,社区的项目特色鲜明,体育社团作为体育文化的载体,在发挥对体育文化的宏观引导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需要规范化、制度化、有据可依,体育社团的活动促进了体育文化管理制度的完善与改进,使之朝健康化、规范化、制度化等方向发展。

2.3体育社团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载体

体育文化的提升,需要以体育活动和体育社团为载体。只有学生有积极性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才能接触到体育文化,体育社团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形式,具备自主性、个性等特点,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重要的是学生感受到体育文化,并收到影响,继而产生一系列的良性反应。体育社团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作为体育文化建设的载体,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并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为推进高校文化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2.4体育社团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相互促进

体育社团与体育文化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体育社团为体育活动提供了基础,为学生接触体育文化的各个层面做出铺垫;而体育文化的吸引力使学生更加热衷于体育社团活动,促进社团的健康发展,完善其组织架构。如瑜伽体育社团的组建,为学生们认识新的体育文化形式提供了窗口,可以接触到传统文化之外的元素;而瑜伽具有印度文化色彩,其中的健美健康、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能吸引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体育社团中去。体育社团的组织形式、社团内容都是很大的焦点,学生参与进来后,能认识到其中的文化精髓,而体育文化反过来又会作用于体育社团,相辅相成。

3体育社团与体育文化建设和谐互动的策略

3.1稳定社团发展

高校体育社团的形式和内容非常多样,主要是基于不同的运动形式,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瑜伽、田径等,以这些运动形式为载体的活动,成立了不同的体育社团,而体育社团的精神都是一致的,即具备公平竞争的原则、团队协作的精神等,只有维护好社团的稳定发展,才能促进体育文化的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体育社团,则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将被虚弱;而缺乏体育文化建设的体育社团,也难以维持可持续性的发展,二者的依存关系非常强,稳定社团的发展,成为了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操作。

3.2鼓励特色体育社团与体育文化的建设

我国高校招生人数的规模庞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非常强大,特色体育社团和体育文化涌现,高校体育社团或体育文化不能以统一的方式进行管理或倡导,而是要尊重特色体育社团,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选择。鼓励特色体育社团与特色体育文化的建设,能为二者的建设与互动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校园体育创新,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养成。此外,特色体育社团与体育文化的建设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满足学生的精神追求。

3.3建设校园体育社团多元化的发展途径

我国高校校园的体育活动的形式非常多样,多元化的体育社团形式已经成为了高校发展的趋势,并逐渐推动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引领着我国高校建设向着更高的质量和水平发展。多元化的体育社团发展途径,展现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能够加强校园与社会的联系,为大学生培养个性、拓展发散性的思维等做出突出的贡献。建设校园体育社团的多元化发展途径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其一,允许多种形式的社团的建立,学校管理层尽量不要干涉,除非校园体育社团出现了负面的价值观或组织形式;其二,鼓励各种多元化的尝试,体育本身就具有包含性,这与体育文化精神是密切相关的,能促进体育向更高、更优质的方向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尝试和创新,这也是体育的生命力所在,不能固守某一种形式或体育文化,鼓励体育创新,能同时促进体育社团和体育文化的建设,利于改善高校体育建设;其三,更新体育社团的组建和管理形式,虽然体育社团是松散的自主建立的组织,但学校可以加以引导,增强各国大学生的体育社团的交流,引进各种先进的体育形式,为体育文化的丰富和进步做出贡献。

3.4体育社团制度与体育文化建设的创新

我国高校的体育社团建设受国外高校的影响非常大,如足球、篮球、瑜伽等组织形式,但是要建立符合国情的体育文化,促进体育社团的建设,就必须注重本国的文化。体育是我国精神面貌的一种反映,因而要进行体育社团制度与体育文化建设的创新,走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要培养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就探索适合自身的道路,体育建设尤其如此,如武术作为我国的精髓文化,但在高校校园中相关的课程、场地、环境建设都比较欠缺,因而要针对性的研究符合国家文化的体育活动,促进社团的建设和体育文化的发展,为建设体育强国做出贡献。

4结语

我国高校招生人数非常庞大,大学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保证。高校体育社团是学生自发性组建的组织,承载着学生的体育生活,而体育生活能巩固和培养体育文化,体育社团和体育文化有着天然的关联,因而研究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谐互动的策略具有积极的意义。

【篇八】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

1.1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

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相比较而言,国企的发展环境较为宽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员工进行考核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绩效管理思想在国有企业中还没有形成一种惯性,因此导致单位员工对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者也缺乏相应的考核以及管理意识,绩效考核往往流于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绩效管理在很多国有企业中都有相应的应用,但是由于绩效管理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加上我国传统的管理理念的影响,导致很多国有企业的员工以及管理者对绩效管理这项考核制度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并没有真正理解绩效管理的思想内涵,认为只是通过对员工的工作内容完成情况进行确定以及考核,并没有理解绩效管理的真正目的,绩效工资发放也仍存在着“大锅饭”的局面,绩效工资往往不能真正起到绩效激励和作为绩效管理的手段,从而在工作中不能真正践行绩效管理的相应制度。我国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仅仅是一种管理模式,实效性还不强,管理者以及员工的思想存在的问题是导致绩效管理模式得不到发展的根本原因。

1.2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沟通机制不完善

绩效管理过程中,各个层面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否顺畅,对于企业绩效考核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国企的机构组织设计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多头领导”现象,企业内部各个层面之间的交流常有不顺畅,因此导致与绩效管理相关的各项信息的传递不够顺畅,员工不能及时领悟绩效管理的内涵,在参与绩效管理时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

1.3绩效管理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绩效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很多国有企业的性质比较特殊,大多带有一些行政模式的影子,因此现代化的绩效管理模式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很多时候绩效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使得员工在职务晋升、奖金分配方面不能与实际的绩效保持一致,因此导致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不能获得足够的信任以及支持,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国有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发展。

1.4绩效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绩效管理是一项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作,需要采用专业的的知识对单位的发展情况、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之后设定相应的绩效指标,从而使得绩效管理工作有序推进。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一方面绩效管理的指标设定过程中缺乏对环境变量的思考,由于各种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导致一些无法控制的绩效结果出现,使得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被打乱。另一方面,在绩效管理指标的设定方面往往忽略了指标内在本质的探究,在进行绩效指标的设定以及选择时,不仅要看各种绩效指标实现的结果,还应该要对指标的内涵以及作用进行分析,探究各种指标的内在信息。另外,现在的国有企业中鲜有专业性十分强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大多数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都是“半路出家”,在专业性方面较为欠缺,难以实施过于复杂的绩效高指标体系。同时,在国有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过多环境因素,特别是人情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指标体系的制定过程中常常缺乏具有挑战性的绩效指标,导致员工在工作中感受不到挑战性和压力,久而久之对员工的积极性带来很大影响。

2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的对策分析

2.1提升国企绩效管理意识

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考评者还是被考评者,都应该要积极重视绩效管理,加强企业各级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促进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同时积极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逐步提高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强对企业绩效管理的认识,逐步提高企业绩效管理手段。绩效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内容,是随着时代发展衍生而来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因此很多人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到位。对此,在单位内部要加强对绩效管理的宣传教育,使得单位中的各层人员都能够积极认识到绩效考核的内涵以及重要性,于管理者而言,可以积极加强绩效管理策略的制定,于被管理者而言,可以积极参与到企业内部的绩效管理过程中,落实企业绩效管理的相关工作。

2.2在国企内部加强各层人员之间的沟通机制的完善

在国企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的过程中,各层人员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对于企业的绩效考核作用的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国有企业内部应不断完善沟通机制,提供畅通的反馈渠道,促进各种政策信息的有效传递,在考核管理结束之后进行准确地反馈,以便员工能够积极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思考改进的策略。在考核反馈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实行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体系,由不同层级的人员将各种信息逐级上报,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

2.3积极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

在绩效改进方面应该要对具体的目标进行量化和确定,使得目标变得更加具体,有助于企业的绩效管理不断深入推进。在短时间内进行绩效管理是为了对员工的工作状态进行掌握,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员工进行奖励,调动员工积极性;在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实施绩效管理是为了通过短期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的快速以及可持续发展。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应该要正确地把握目标导向,消除多元目标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当前很多国有企业在进行绩效管理时都会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调动员工积极性,常见的激励措施有员工的晋升、奖惩、培训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践,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2.4科学合理地设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绩效管理的考核指标体系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国企绩效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措施。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制定可以规范绩效管理的相关过程,一般说来,绩效管理的指标可分为可量化指标和不可量化指标,在绩效指标体系的设置过程中应该要加强主观性指标和客观性指标的结合,加强个体指标与团体指标的结合,加强部门指标与单位整体指标的结合,并形成具有竞争和奖惩机制的绩效管理手段,从而促进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在考核指标的建立过程中,应该要涵盖员工工作的所有环节,比如员工工作效率、员工工作状态等,对不同的考核要素要进行比例的分配,反映出不同部门的考核重点。

3结语

绩效管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绩效管理是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途径,尽管近年来国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管理手段都在进行积极的改革,但对于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仍然较为滞后,绩效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为了不断促进绩效管理效率的提升,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对国企内部的绩效管理意识进行改革、对绩效管理的目标进行确定、科学合理地设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等,加强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九】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

我国林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

摘要;管理是巩固造林绿化成果的一项重要措施。长期以来,我国林业建设重造轻管,使得营造林成效不显著。介绍了目前林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加强林业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

1目前林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1林业资源的所有权较为单一

我国目前对林业资源的所有权的分配采用的是直接归国家所有或者集体所有,重点体现了我国社会公有制的这一制度。这导致了我国林业资源的产权构造相对单调,同时这一制度降低了林业管理工作的灵活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林业管理的工作难度。长此以往,势必会对林业管理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进而阻碍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1.2对林业资源的采伐、利用严重不合理

我国每年森林的生长速度都远远慢于对其的采伐速度,所以这直接导致了全国的森林资源总量在逐年递减。另一方面,人们对于采伐后的森林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后续发展也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规划,这就使得遭采伐后的森林资源没有得到较好的重新栽培和种植。只是砍伐却没有继续造林的现状,最终造成了我国某些地域的森林资源急剧减少。而且采伐的众多木材也并没有得到最有效、合理的利用,因为很多采伐企业对材质相对不好的木材都不会进行加工,而是直接舍弃,这对现有的林业资源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浪费。

1.3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完善

所谓的生态补偿机制,其实就是打破先前无偿使用自然资源的固有模式,而采用有偿使用自然资源的新型模式。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对净化空气和保护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人们在利用珍贵的森林资源时,为其支付费用也是应该的,然后将这部分费用用于林业管理工作的补贴,这样有利于激发林业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人们使用林业资源时,根本不能精确地用数目对其进行衡量,另外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够清晰和有效,所以生态补偿机制的实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4林业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不足

现在我国大部分林业管理的相关工作都仅仅只是在实行阶段,并不成熟和完善,这直接造成了许多地区林业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不足。比如,违规使用、占用林业地域或者非法垦地砍伐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而林业管理的相关负责部门并没有对其进行有力、有效的核查与监督,而且一旦发生相关的违法、违规案件时,事件的责任人并不能得到相应的处罚,客观上纵容了破坏林业资源的违法人员。

2加强林业管理的有效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林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其得到有效解决,进而为我国林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本文拟对解决我国林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2.1适当改变林业资源的所有权结构

虽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公有制的制度,但在林业资源的所有权上,确实应该改变这一制度,因为公有制不能很好地激发各方对林业资源的重视度和保护欲。可以尝试着把林业资源的所有权合理的交给以地域或小集体为单位来进行管理和保护。这样可以提高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灵活度和有效度,从而达到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2.2加强对林业资源采伐、利用的监督力度

首先,相关的林业部门应该对林业资源的采伐进行一定控制,不能放任有些单位或个人无节制的采伐林木,保证区域森林资源维持在一个正常的增减范围。其次,为了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采伐后的林区进行重点保护和培育,并注意后续资源的重新补充。再次,可以建立一项林业资源保护和培育基金,以调动各方对林业资源保护的积极性。

2.3抓紧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是保护林业资源的重要保障之一,它将林业保护工作和经济利益相联合,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更好地实行生态补偿机制,相关林业部门应该抓紧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以避免在实施生态补偿机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纠纷。只有真正意义上做到了这些,我国的林业资源管理工作才会渐渐走上有效、规范、科学的管理之路,才能为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首先,林业部门应该建立起有效的林业管理保护制度,一方面能够明确相关负责人的职权和责任内容,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让更多的国民参与到林业管理监督的工作中;另一方面,能够完善林区的管理责任制,有力地打击乱砍乱伐、违规开垦林地等不良行为,从而使我国林业逐渐步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完善管理保护制度,可以明确负责人的职权,分清责任,将责任、权利细分到各个负责人身上,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林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林业可持续发展方法探讨

3.1强力发展林业科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先进的科技已经渗入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林业建设中要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来开展工作和研究。比如,用先进的科技培育出优质幼苗和树种;用先进的科技培育人工造林;用新型的科技对木材进行加工;用先进的科技来发展新型的自然资源(包括林业资源)的管理模式。总之,就是要充分、有效地运用科学技术来为现代林业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林业效益最大化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步进行。

3.2完善科学、合理的营林体制

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是建立在足够多的林业资源之上的。目前社会上所有的林木用途总体分为两种,一是公益林,二是商品林。公益林的采伐主要是将培育工作放在首位,推行事业化的管理模式;而商品林的交易主要是将市场作为核心导向,采用的是自主自营、自营自负的经营模式,所以对于商品林来说,国家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扶持,以加快林业资源发展并在经济上给予足够的培育基金。这样把整个国家作为支持的后盾,可以达到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3.3进行外部运行环境的改革近些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在不断增长,其中有林业资源的贡献。因此,国家应该对其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以扶持林业的正常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建立一个优质的外部运行环境,以支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也应该同步颁发一些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法规,从根本上降低不合理采伐林木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应该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林木的生长提供一个优质的环境。

4总结

综上所述,林业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工业的崛起,生态环境被破坏,严重影响了林业的发展,加上尚不完善的管理体系,使林业资源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所以加强林业管理工作已成为我国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用,只有林业管理工作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进行配套改革,才能切实提高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玉清.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实现林区的可持续发展途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32).

[2]刘军.浅谈加强林业资源林政管理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5(12).

上一篇:成长初中议论文汇编9篇

下一篇:高中物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建议论文汇编9篇

1237225